白银、丝绸贸易往来中的明清经济史

陆逊聊文学 2024-11-27 16:39:25
🍀明清时期,许多经济贸易伴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具备政治性、军事性、经济性和文化意义。《明清经济史讲稿》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明清中外交通和贸易,主要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交通贸易,下篇讲述了清代的经济概略,关乎人口、农业、货币、物价以及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发展。 🍀 明中叶前后中国开始普遍用银做货币,随着对银的需求量大增,因为中国自身的银矿产量却十分有限,西班牙人就通过从美洲运营到菲律宾,从而购买大量的中国商品,但是葡萄牙也作为中介经营中菲贸易,所以越来越多的营长时间流入中国市场。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国内银的流通量激增,中国的丝货也向美洲大量输出蚕丝工业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因为生产成本低廉,售价便宜,在美洲市场上给予西班牙制造的丝绸给予重大打击。 🍀 荷兰不通过自己开采银矿,而是通过和西班牙的贸易往来得到大量的银货,所以荷兰的商船能够长时间的大量运往荷属东印度市场,从中国出口的生丝大量卖给荷兰人,荷兰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中生丝和丝绸的贸易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商人对银感兴趣,扩展了生丝和丝绸商品的输出,荷兰的商船也贡献了中国丝绸和陶瓷器的大规模输出贸易。 🍀 货币与物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比如在明英宗正统元年时期,政府征收金花银,过去政府为了维持大明宝钞的价值,禁止民间用银作为货币来流通,市场上以银作为交易媒介的行为也是非法的。到了清朝开国以后的前40年,基于明中叶以后长时间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从国外尤其是以菲律宾为主的大量往中国运入大量白银的情形并不存在,海外贸易也出现了停滞的现象,中国也不继续从海外进口白银,市场白银价格上涨,各地市场上银的流通量减少,造成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 影响物价上涨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人口的增加,18世纪初,中国只有1.4亿人,18世纪末就已经超过了3亿人。人口激增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需求,需要开辟荒地、改良土地生产粮食,增加投资,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所以可以看得出明清时期的中国的发展情况,通过中外交通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主题,探讨了与其他国家的白银输入和交通贸易问题,勾勒出明清到近代经济发展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这也是一段非常有趣多彩的历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