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滴滴怎么消无声息?
自从赴美上市以后,滴滴是越来越低调。即使AI爆发,中概大热,好像市场都很少有提及到这个互联网巨头。
不过股价上,近两年倒是在偷偷爬升。
正好它近期发布了2024Q4和全年的业绩,从成绩单上看,算是深藏功与名了,但整体而言也并不轻松。
一、扭亏为盈
滴滴的生意很简单,滴滴的核心模式在于平台化运营,通过整合海量的司机与乘客资源,利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空驶率,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滴滴自成立以来,一直依赖烧钱补贴来获取市场份额,一年亏个百亿是家常便饭,最终烧出了一个网络效应和垄断地位(超过70%的市占率)。
通过连接海量的司机与乘客,滴滴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出行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下,用户端的稳固出行心智与供给端的粘性司机供给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滴滴凭借强大的算法能力,不断优化路线规划与供需匹配,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构筑了滴滴的护城河。
但是取得了垄断地位后,却一直没见滴滴赚钱,市场其实也是有疑虑的。毕竟隔壁的Uber都赚麻了。
不过这两年,滴滴开始闷头赚钱了。虽然少说话,但是多做事。
2024年滴滴开始扭亏为盈。
2024 年滴滴实现营收 2068 亿元,同比增长 7.5%。2024年滴滴全年盈利13亿元,2023 年则是亏损48亿元;调整后EBITA为 74 亿元,2023 年全年为 17 亿元 。
不过单看第四季度的话,盈利情况略有波动,前三季度相对表现更佳。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7.1%至529亿元,该季度亏损 13 亿元,2023 年同期盈利 4900 万元;调整后EBITA为 11 亿元,2023 年同期为 4 亿元 。
运营数据方面,2024年滴滴核心平台订单量达 160.05 亿单,同比增长 18.8%,总交易额(GTV)突破 3927 亿元,同比增长 16.2%。2024年第四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量达42.66亿单,同比增长14.8%。滴滴核心平台GTV(交易总额)达1032亿元,同比增长14.5%。四季度,中国出行订单量同比增长10.8%,达到32.5亿单,季度日均订单量突破至3530万单,历史新高了。
我们从整体的平台交易量和GTV可以看出来,平台的交易量增长强势。滴滴应该是继续站稳网约车平台垄断地位。根据第三方调研的用户端 App MAU 数据24 年底到 25 年初,滴滴和旗下花小猪 App 的用户月活明显走高,市占率应该有所提升。
但与此同时,GTV增长大幅超过收入和盈利的增长说明竞争依旧还是激烈,滴滴可能加大了一些补贴。
尤其是拆开国内和国际部分来看,可以看出国内外市场的差别。
中国市场作为基本盘,全年订单量 123.92 亿单,同比增长 14.6%,GTV 达 3014 亿元,通过多元化服务实现了增量突破。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等传统业务之外,城际巴士、宠物专车、包车等细分场景的拓展,既提升了用户粘性,也打开了高毛利市场空间。四季度中国出行日均订单量达 3530 万单,实现 GTV 784 亿,同比增长 9.3%,显示出需求端依旧还有空间。
国际业务成为最大亮点,全年订单量 36.13 亿单,同比激增 35.8%,GTV 达 913 亿元,增速高达 34.8%。拉美市场(巴西、墨西哥)的持续投入成效显著,连续四个季度 GTV 增速超 30%,且在 2024 年实现经调整 EBITDA 盈利。拉美市场的成功,有机会复制到其他市场。四季度,剔除汇兑因素,国际业务 GTV 增速仍达 32%,并未明显放缓。
国内市场环境,虽然看起来人多需求量大,但是其实供给更大,竞争激烈。截止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超过600万人,比2021年初增长了一倍多。对手有高德、美团、携程等聚合平台。最肥美的机场打车场景,不少还被携程抢了。且政策有价格管制,同时其他交通工具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大家不一定选择打车。
相比之下海外市场可能要好得多,竞争不激烈,基建做的没有那么完善,出行能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少,基本都得开车,只要比出租车便宜都能赚不少。海外的赚钱效率和想象力都要高于国内市场。
无论是总的交易量还是单日单量的突破,滴滴应该都从之前的下架风波中走出来了。同时也越发低调,因为虽然开始赚钱了但赚钱依旧不容易,而且国内市场依旧是主战场。
二、All in 自动驾驶的低调突围
滴滴之前意气风发切入团购和造车,如今主动收缩了团购业务,出售了造车业务,通过降本增效给集团盈利加了点贡献。
这些业务都不做了,那滴滴未来的故事是什么的呢?
只能是All in自动驾驶。
滴滴凭借日均数千万订单的生态网络,如果其自动驾驶达到可以大规模发展无人出租车的水平,其优势相比造车企业或者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比如百度等,都更有优势。本身它的订单需求量就在那,使用人数加上对应场景和使用习惯已经使滴滴具备网络效应。在选项中加入Robotaxi的选项,非常容易,市场场景相同,只需将需求客户细分。大的用户规模下,多次运行,单日运营成本极低,据称每公里1.2元的运营成本,仅为燃油车40%。
中金公司预计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市场。而汽车咨询服务机构IHS Markit也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到60%,即1.3万亿元。Robotaxi可能是城市出行的最终答案。
早在2021年,滴滴在提交的招股书中将自动驾驶列为核心战略板块之一。如今把造成业务卖给小鹏后,仅保留与广汽埃安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方向更是聚焦。
不同于过去的业务,滴滴对于自动驾驶算是非常低调。并且还是体外孵化,能够持续引入资本融资。
2020年获得了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超过5亿美元的融资。
2021年的B轮:IDG资本、CPE、Paulson、中俄投资基金、国泰君安国际、建银国际。
2022年的B+轮: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
2023年的C轮融资:广汽集团。
前段时间,又爆出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正寻求新一轮融资,目标估值约为50亿美元。
相比百度 Apollo、小马智行等企业高调路测,滴滴对于自己的Robotaxi 仅提了“在北京、上海、广州示范区域内混合派单,连续安全运营超过 1500 天”。
滴滴在见识过绝对的力量之后,沉默可能是张安全牌。
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的消息。
2024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已获批工商执照,将于2025年推出首款量产L4车型。
同时滴滴内部也有人事调整,12月,滴滴内部宣布,同意张博卸任集团CTO的申请,张博未来将专注到自动驾驶业务中。张博将继续担任集团班委和自动驾驶公司CEO。
滴滴的自动驾驶,前面虽然低调了很久,但是这两年大概率要到了出牌的阶段。
结语
滴滴通过战略收缩与精细化运营,逐步走出 2021 年安全事件的阴霾。2024 年财报展现了其在成熟市场的韧性与新兴市场的潜力,同时,滴滴通过股票回购强化投资者信心。2023 年启动的 10 亿美元回购计划已完成 8.5 亿美元,2025 年 3 月获批新 20 亿美元计划。
自动驾驶则承载着其未来增长的核心想象空间。现在滴滴依旧不敢高调自己在AI或者自动驾驶取得的进展,但从蛛丝马迹中,滴滴应该在全力以赴。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是滴滴凭借数据优势与场景协同,仍有望在 Robotaxi 赛道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