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信用遭遇历史性挑战:人民币资产或迎战略机遇期(财经漫谈)
美元信用遭遇历史性挑战:人民币资产或迎战略机遇期(财经漫谈)

美联储持续14年的量化宽松政策终于显露疲态,全球外汇市场正经历剧烈震荡。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突破9万亿美元,美元指数较2021年峰值回落12%,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指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降至58%,创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新低。这场由货币超发引发的信用危机,正在重塑全球资产定价逻辑。

一、美元霸权裂痕:从"嚣张特权"到信任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开启的量化宽松周期,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膨胀逾10倍。新冠疫情期间,美国财政赤字率飙升至15%,M2货币供应量激增25%。这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操作,已实质性动摇美元根基。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SWIFT制裁,促使金砖国家加速构建本币结算体系,沙特首次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华石油贸易,标志着能源贸易去美元化取得实质突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测算显示,美元实际购买力较2000年缩水63%,其作为价值储存工具的职能持续弱化。德意志银行研究指出,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已从2015年的65%降至48%,人民币、黄金、比特币构成三大替代选项。

二、人民币升值逻辑:经济韧性支撑价值重估
中国经济转型成效正在资本市场显现。202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出口增长超40%。这种产业升级态势与美联储政策转向形成共振,推动人民币汇率进入升值通道。离岸人民币汇率年内升值3.2%,突破6.80关口。
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加速释放政策红利。沪深港通机制升级、债券通"南向通"启动、QDLP试点扩容,三大机制形成跨境资本流动闭环。2023年上半年外资增持中国国债超3000亿元,境外机构持有A股市值回升至3.5万亿元。摩根士丹利预测,人民币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比例将在2030年前突破10%。

三、A股慢牛格局:估值重构下的结构性机遇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催生制度红利。注册制全面落地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退市新规实施两年来已清退135家僵尸企业。北向资金半年净流入超1800亿元,创历史新高。科创板"硬科技"企业估值溢价显著,半导体设备板块市盈率突破60倍,反映市场对国产替代的强烈预期。
消费复苏与产业升级形成双轮驱动。中秋国庆消费数据超预期,免税销售额同比激增45%,服务类消费回暖带动相关板块估值修复。与此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政策重点扶持,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70%,展现出强劲成长动能。

四、风险警示:新旧秩序转换期的震荡难免
美元走弱周期中的资产重估并非坦途。美债收益率倒挂加深预示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中美利差倒挂可能引发短期资本异动,需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历史经验表明,货币体系重构往往伴随剧烈震荡,1971年美元危机曾引发全球滞胀,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十年资产重构。
站在历史转折点,人民币资产的崛起既是经济实力提升的必然,更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把握结构性机会,在估值重构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逻辑中寻找确定性。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的经济奇迹,或将属于成功实现货币主权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国家。"这场跨越山海的历史性转身,正在为全球投资者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附记: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美元泛滥,美元严重过剩,实则就是美国开动印钞机,通过向全世界输出美元以掠夺全球财富。美元过剩,而我们又不上套,所以美元不值钱了,人民币却依然坚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币升值与A股牛市是不出意料的事,因而,我们要沉住气,要对中国经济中国股市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