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曾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以主动“壮士断腕”,腾挪东部经济,把重心往西部一转,以此换取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布局崩盘。东边让一让,西边顶上来,光说不练的纸上谈兵,永远比不过敢真刀真枪下场的狠角色。 亚太海域暗流涌动,美军导弹悄然就位,中国西部班列却在铁轨上加速前行。一旦东海岸线告急,那句“东边让一让,西边顶上来”能否瞬间逆转棋局?戴旭的硬核一招,藏着多少战略深意? 美国这些年没少下功夫,在第一岛链上拉起一道道军事线,从日本到菲律宾,封得死死的。想想看,2024年4月,美菲“肩并肩”军演上,美国陆军就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空运到吕宋岛北部,那地方离台湾海峡才400公里,“战斧”导弹一发,就能罩住华东大片地带。这套系统是美军的新玩具,能从陆上发射海基导弹,射程远,精度高,本意就是卡中国海上要道。 转眼到2025年9月,美日“坚韧之龙”军演又把“堤丰”拉到日本九州,首次公开亮相。日本早签了协议,买了400枚“战斧”,韩国那边“萨德”系统也升级不停。第一岛链看着像铁桶,可这桶水其实不那么牢靠。美国不愿砸钱建永久基地,就搞“轮换部署”,借盟友的港口机场用用。韩国“萨德”一上,民众就闹,堵大门抗议,政府只能暂停。菲律宾也表态,不想自家地盘成火药桶。这些部署听着吓人,实际盟友配合总有心结,成本高,民意差。 军事专家戴旭看透了这点。他早年就写过《C形包围》,点出美国从日本到菲律宾的三道封锁线,专卡中国出海路。戴旭这人说话直,接地气,他抛出那个观点:万一中美真打起来,中国别硬扛东部沿海的产业链、资金和人才,直接“壮士断腕”,把经济重心挪到西部去。这样,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的军事布局就崩了——东边让一让,西边顶上来。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25年7月31日发的报告《Lights Out? Wargaming a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模拟了中国封锁台湾的场景,跑了26次推演。结果显示,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覆盖岛链,美军资产损失惨重,能源和食物补给成最大软肋。这不正说明,外部封锁听着狠,实际中国有后手。戴旭的思路,就是用战略纵深化解压力,不是挑事,而是告诉对手,中国有备无患,东边稳得住,西边顶得上。 西部大开发20多年,底子厚实了。2025年前三季度,西部进出口总额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出口增速超26%,甩东部几条街。成都重庆成电子重镇,英特尔、京东方在那建厂,西安航空产业园出全国40%大飞机零件。新疆油气田、四川水电站,能源自给率高。就算海上通道卡壳,中欧班列顶上。2025年前10月,西安中欧班列开行超5000列,同比增长16%,西部始发占七成多,覆盖欧洲25国,拉动贸易额大增。 稀土这张牌更绝。中国加工产能占全球95%,F-35战机每架要417公斤稀土。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公告61号,加强稀土和永磁体出口管制,日本“战斧”导弹制导部件就短缺了。11月9日,中国暂停部分矿产管制一年,给供应链喘口气,但核心控制没松。欧盟想封锁中国,却自己偷偷买稀土,G7为此闹分裂。盟友不齐心,美国的军事链条就松动。 国家早有预案。工信部“产业备份专项”,芯片、生物医药等12类关键产业,西部产能达东部的60%,72小时就能启动。成渝高铁物流网四通八达,效率不输东部。东部若有变,西部接力,经济不乱套。这不是空谈,是实打实的布局。戴旭说“真刀真枪下场”,就是指这种实干劲头,用西部产业、物流、能源,变战略纵深为硬实力。 而中美2024年贸易额6880亿美元,真动手谁都吃亏。美国把对华遏制当跨党派政策,技术封锁、地缘包围没停。可中国不慌,西部从后方变开放高地,西安成都拉外资,中欧班列不只运货,还带合作。戴旭的观点,不是怂恿打仗,而是强调底线思维,和平发展是主流。 这种格局下,美国的“堤丰”和“战斧”听着响,实际盟友顾虑多。菲律宾2025年6月街头抗议,就冲着不想成火线。CSIS推演里,美军胜算不高,中国封锁下,台湾能源撑不过26周。这时候,西迁策略就显价值:腾挪空间,化险为夷。国家战略注重长远,西部出口领跑,稀土管制稳资源,中欧班列通欧亚。戴旭直言,中国别怕仗,但更要防网围剿。这话有分量,提醒大家,实力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