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 李在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台海问题,他表示“台海有事跟我们韩国没关系,不考虑援助!”这话说得很幽默,也很务实。 李在明谈及台海问题时那句“台海有事跟我们韩国没关系,不考虑援助”,乍听之下带着点直白的幽默,细品却全是务实的清醒。毕竟看看韩国前两年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一连串操作后的结果,就知道这种“不掺和”的态度,更像是吃过亏后的理性选择。 韩国这些年总想着在大国之间找平衡,甚至想抱紧某一方的大腿搏点好处,可现实却给了它结结实实的教训,经济上的亏空和安全上的紧张,全是肉眼可见的代价。 先说说经济上那笔算不清的账,核心就绕不开芯片这个韩国的“钱袋子”。当初美国牵头搞芯片四方联盟,韩国二话不说就积极推动加入,还让三星、SK海力士跟着暂停对华先进芯片供应,那股子要跟紧大哥的劲头别提多足。 可它忘了,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买家,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就超过40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2022年,韩国芯片出口的59.7%都靠中国市场撑着,相当于每两块芯片就有一块卖到中国。 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下,暂停供应无异于主动砍掉自己的一条财路。果不其然,2023年的贸易数据一出来就没法看,韩国对华贸易赤字直接冲到180亿美元,这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外流。 半导体行业的下滑更是惨不忍睹,出口额同比下滑15%只是表面数字,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停摆。三星作为韩国芯片业的龙头,2023年第一季度直接亏了4万亿韩元,利润比上年同期暴跌97%,相当于几乎没赚到钱;SK海力士更惨,创下了十年未见的季度赤字,单季就亏了2.5855万亿韩元,无锡工厂一度从盈利转到净亏1.5万亿韩元。 最直观的是库存压力,2023年1月韩国芯片库存率飙到265.7%,这是自1997年3月以来的最高纪录,195家大企业的库存总额堆到165万亿韩元,仓库里的晶圆和芯片堆得像小山,降价甩卖都没人接盘。工厂开工率自然高不了,不足70%的开工率意味着大量设备闲置,固定成本摊薄不了,亏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经济下行直接传导到就业市场,失业率飙升至4.5%,不少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跟着遭殃,裁员、降薪成了常态。韩国经济本来就高度依赖出口,芯片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两成多,占GDP比重更是超过一成,这么重要的支柱产业垮了,整个国家经济都跟着放缓,2023年韩国GDP增速只有1.4%,远低于预期。 后来三星和SK海力士的高管们急得频繁飞华盛顿游说,拿着数据表跟美国求情要豁免,求着能恢复对华供应,那副模样和当初加入联盟时的强硬态度对比鲜明,说白了就是被现实打服了。 如果说经济上的亏是花钱买教训,那安全上的紧张就是自找的麻烦。韩国一边在经济上承受损失,一边还在安全领域不断加码,频繁增加军演不说,还执意部署更多萨德系统,摆明了要往美国的安全体系里钻。 可它忘了自己身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这种举动根本不可能毫无波澜,朝鲜的强烈反应来得又快又直接。萨德系统部署后,朝鲜多次进行导弹试射,从短程弹道导弹到洲际导弹,试射频率明显增加,还宣布将韩国境内的多个目标列为“打击对象”,边境地区的部队也进入更高戒备状态。 这种紧张局势直接影响到韩国民众的生活,靠近朝韩边境的居民频繁收到防空警报演练通知,超市里的应急食品一度被抢购一空。 韩国军方也不得不把更多兵力部署到边境,军费开支连年上涨,2023年军费预算同比增加5.6%,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在应对朝鲜反应的装备采购上。 可就算花了这么多钱,安全形势非但没好转,反而陷入了“部署萨德—朝鲜反制—再部署—再反制”的循环里。 把经济和安全这两笔账摆在一起,就不难理解李在明那句话的深意。台海问题本就是中国内政,韩国强行掺和进来除了得罪最大的贸易伙伴,不会有任何好处,之前芯片领域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再在台海问题上站队,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反噬。 而从安全角度看,韩国已经被萨德问题和朝韩局势牵扯了大量精力,再主动卷入其他地区争端,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不掺和”不是胆小,而是看清了自身处境后的务实选择。 韩国这些年的经历其实很说明问题,身为一个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国家,却总想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结果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芯片领域丢了市场亏了钱,安全领域加了部署引了麻烦,两方面的压力叠加,让韩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李在明的表态或许只是个开始,毕竟当经济账和安全账都算清楚之后,谁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与其抱着别人的大腿寻求虚无缥缈的安全感,不如先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把周边的关系理顺了,这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