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大腿,便宜了力拓! 蒙古南部戈壁地区藏有全球顶级铜金矿床,奥尤陶勒盖矿区储量巨大,铜金属量超过4600万吨,金金属量约2400吨。早在20世纪中叶,当地地质勘探就察觉到金属异常,但直到2001年,加拿大Ivanhoe Mines公司通过系统钻探,才确认其规模。勘探报告显示,矿脉绵延数十公里,伴生银和其他元素,潜在价值数百亿美元。该矿区位置绝佳,距中国边境仅80公里,便于矿石出口到亚洲最大铜消费国。蒙古政府视此为摆脱畜牧业依赖的关键机遇,2006年起积极寻求外资和技术合作。最初,他们优先接触中国企业,携带地质数据多次洽谈,强调地理便利能降低物流成本。但中国方面虽表达兴趣,却未承诺大规模投资,转而蒙古转向国际矿业公司。2009年10月,Ivanhoe Mines与力拓集团签署投资协议,蒙古政府持股34%,力拓子公司占66%。总投资额约70亿美元,协议锁定税收稳定和运营环境,标志项目正式启动。该协议旨在吸引外资注入资金,推动蒙古矿业现代化,但也埋下后续摩擦隐患。力拓通过收购Ivanhoe多数股份,逐步掌控项目主导权,矿区开发从露天开采转向地下作业,工程规模庞大,预计年产铜50万吨以上。 项目推进伊始,蒙古政府强调本地化要求,以保障国家利益。电力供应成为首道关卡,协议规定不得依赖进口电,必须兴建本地电站。力拓原计划从中国内蒙古电网购电,线路穿越边境,成本较低。但蒙古当局坚持自建,2018年启动300兆瓦Tavan Tolgoi燃煤电站建设,总投资15亿美元。该电站位于矿区东侧,锅炉组和冷却系统需进口设备,施工历时数年,推高整体预算至原计划两倍多。电站投产后,提供稳定电力,但额外支出让力拓资金压力骤增。蒙古此举旨在减少外部依赖,促进能源自给,却忽略了戈壁地区煤炭运输难题,电站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同期,开发顺序调整引发争议。矿区铜金伴生,力拓优先开采高价值金矿段,国际金价上涨时,金精矿产量迅速提升,卡车运往港口出口。铜主矿脉开发随之放缓,地下隧道推进滞后,原定2019年全面投产延至2023年。蒙古政府不满此节奏,多次要求同步推进铜产,但力拓以市场优化为由,坚持资源分配。结果,铜基础设施闲置,投资回报周期延长至15年。该调整虽短期增收金部,却暴露协议灵活性不足,蒙古权益分成延迟,财政收益遥遥无期。 运输环节进一步放大摩擦。矿石出口主要依赖中国路径,矿区距边境80公里,卡车经公路直达中国炼厂,节省海运里程。蒙古规划借天津港作为枢纽,集装箱从边境转运,预计每年节省数亿美元物流费。但中国港口按标准收费,无针对性优惠,卸货、清关和仓储每步均计费。力拓协调供应链时,发现总运费未降反升,额外成本累计达数十亿美元。蒙古本指望地理优势换取贸易让步,却未获实质支持,转而力拓锁定全球销售网络,部分矿石绕道其他港口。2021年,边境物流瓶颈加剧,疫情下关口拥堵,卡车排队数日,延误首批铜精矿交付。中国买家虽需求强劲,但物流链条未优化,让蒙古的邻里红利化为乌有。力拓借此掌控资源流向,避开本地额外负担,蒙古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税费纠纷随之爆发,蒙古税务局稽查项目账目,质疑分成计算,力拓财务报告显示成本超支51亿美元,谈判历时数月,最终调整分成比例。 资金链紧张成为项目转折点。地下开采地质复杂,岩层不稳导致延误,力拓追加投资超百亿美元。蒙古为履行股权出资,向国际银行借款,利息累积巨大。2013年首批量产后,铜价波动下利润微薄,力拓股价承压,投资者质疑披露准确性。2021年底,蒙古政府欠力拓子公司24亿美元债务,涵盖股权分担开发成本。为稳住项目,2022年1月双方达成和解,蒙古豁免该笔债务,偿还期限推至2062年。在此期间,蒙古财政无分红,相当于白送外资资源开发权。力拓虽抹平坏账,却未加速铜产,产量目标从年50万吨下调。和解协议要求力拓额外支付诚信款2亿美元,存入监督账户,但整体而言,蒙古让步更多。该决定源于项目停滞风险,蒙古议会投票通过,议员审阅报告后确认条款。力拓内部调整产能计划,优先Panel 0和Panel 2南段,预计2028年达峰值。债务纾困虽解燃眉之急,却让蒙古矿业梦碎,资源输出加速,外资回本遥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