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桃叔笑谈 2025-11-10 22:45:00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而他口中的“大问题”,正是顶尖人才集体涌向金融领域造成人才配置失衡,让国家攻克“卡脖子”技术、发展实体经济和维系长远创新所需的核心科研力量严重短缺。 早年间清华经管的状元密度就低不了,2008年188个新生里塞进23个状元,相当于每六个全国状元就有一个奔这儿来,2009年统招新生里也有18名状元,之后多年里每年四五十名文理科状元里总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钻进经管学院,这数字本身就透着股挡不住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首先来自真金白银的回报,没人跟钱过不去。2023年广东的工资数据摆在那儿,金融业年工资中位数14.69万元,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才9.60万元,差了整整五万多,这还只是中位数水平。 清华经管的金融硕士项目更离谱,2025年在全球排名第三,项目性价比全球第一,校友毕业后三年薪资涨幅惊人,关键是三个月内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这种“毕业即高薪”的确定性,对寒窗苦读十几年的状元们来说太有杀伤力。 对比之下,施一公深耕的生命科学领域,就算熬到出成果,前期薪资也没法跟金融比,难怪他最想培养的学生要跑去金融公司。 学校给的资源加持更是让经管成了香饽饽。清华经管不只是教知识,更像是给学生铺好了通往资本圈的路,校友网络全球第二的含金量不用多说,光是五道口金融学院牵头搞的“道口贷”,就能把碧桂园这样的巨头拉来合作,让学生早早接触到供应链金融、股权质押这些实操玩法,这种资源是基础学科实验室里找不到的。 四川的理科加分状元冯丹就是例子,化学竞赛拿了全国金牌,按理说该去搞科研,结果进了清华经管照样考全年级第一,显然是看清了这里的门道。陕西2017年的文科状元向远方,带着30分自主招生降分资格,最后也选了清华经管,说白了还是奔着这里的平台去的。 社会氛围的裹挟更是躲不开的推手,这就是所谓的“高分诅咒”。就像北大光华的情况一样,要是哪个省的状元放着清华经管不报,去选个中文系或者物理系,家里人、老师甚至邻居都得出来反对,仿佛考高分就该去搞金融才“天理难容”。 这种同辈压力和社会预期逼着状元们往一条路上挤,哪怕有的人根本不喜欢金融。 从2000到2016年的数据就能看出来,超过45%的高考状元都选了经济学和工商管理,曾经吃香的计算机、生命科学早就被挤到了一边。 连从北大光华转到清华经管读研的刘光耀,大概率也逃不开这种现实考量,毕竟在大众眼里,经管毕业进投行、做金融,就是比搞基础研究更“有出息”。 更关键的是金融行业自带的“信号作用”,用人单位默认清华经管出来的都是尖子,愿意付更高的工资,这种预期又反过来让更多状元挤进来,形成恶性循环。 就像道口贷的模式,一边给实体企业输血,一边给投资人高回报,清华经管的学生刚毕业就能接触到这种资源,起点就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得多。 反观基础学科,就算出了成果,也要熬很多年才能看到回报,还不一定有金融行业的风光。 这种短平快的成功路径,对渴望快速证明自己的精英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毕竟没人愿意在实验室里熬十年,看着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在金融圈买车买房。 这些状元的选择本质上是现实的算计,金融行业的高薪、清华经管的资源、社会的认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没人能轻易抗拒的力量。 施一公担心的不是金融本身,而是当最聪明的头脑都在琢磨怎么让钱生钱,没人愿意沉下心来搞科研、做实业,整个社会的创新根基难免会受影响,毕竟靠金融炒作撑不起长久的发展,可对当下的状元们来说,眼前的实在利益终究比长远的理想更有说服力。 信息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施一公:清华7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了?》

0 阅读:2278

评论列表

少了磨叽

少了磨叽

5
2025-11-11 11:00

当上天台往下跳都要排队时,也许跟的人会少点。

少了磨叽

少了磨叽

3
2025-11-11 10:58

前面的人赚大钱发财了,你不让后面的人跟?

用户10xxx27

用户10xxx27

2
2025-11-11 12:57

量化也是超级牛呀

用户52xxx03

用户52xxx03

2
2025-11-11 09:57

当全民金融的时候,也就是实体消亡的时候了。

用户94xxx61

用户94xxx61

2
2025-11-11 11:59

绝大多数人都想往钱多的地方走的!

joy

joy

1
2025-11-11 09:54

希望大家都所得皆所愿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