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 年前印度公交公司抛出个大诱饵,说要订 1000 辆电动大巴,订单值超 22 亿人民币,那架势摆得挺足,一副 “大买家” 的派头。可谁不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无非是先画个大饼把企业勾住,等货到手了就找各种歪理邪说拖尾款,这套路他们玩了十几年,早就臭名昭著了。 以前华强北的商家跟印度人做生意,一百家有一百家亏,深圳做外贸的现在都知道,跟印度人打交道,预付款就得当全款,不然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印度法院能拖你十年八年。 这次印度盯上比亚迪,照样想故技重施。合同签了之后,他们先交了 50% 订金,满心以为能把整车都提走,结果等来的全是没装电池的车壳子,一千个铁疙瘩杵在港口,看着挺唬人,其实连挪动一下都费劲。 印度人当场就急了,这哪是买车啊,这不就是买了堆废铁吗?他们先是找比亚迪扯皮,说合同没写明白,要求免费给装电池,被比亚迪硬邦邦顶了回去:“你只付了一半钱,自然只能拿一半货,电池得见钱才发。” 这下印度人没辙了,这 1000 辆大巴是给城市公交准备的,拖一天就耽误一天运营,停车费、保管费天天都在烧钱,媒体还盯着报道,把他们的窘境扒得底朝天。 没办法,印度人只能咬牙又交了 20% 的钱,这才拿到了电池。本以为这下总能用了,结果工人把电池装好,按下启动键,车子愣是纹丝不动,检查来检查去没发现任何故障,最后逼得他们只能去问比亚迪,才知道车子早被远程锁死了,想解锁?先把剩下 30% 尾款结清! 这一下印度人是真懵了,他们哪想到比亚迪早就把后手准备好了。其实比亚迪这招可不是临时起意,都是被印度的老毛病逼出来的。 之前河北有家做化工品的小公司,2018 年给印度发了两票除草剂,货值 7 万多美元,合同写着提单后 60 天付款,结果印度人提了货就开始耍赖,先是说资金周转不开要宽限,后来干脆直接赖账,最后还是中国信保施压才勉强要回来。 还有小米、OPPO,莫名其妙就被印度开巨额罚单,这些事儿比亚迪都看在眼里,早就防着这一手了。 比亚迪这招 “分段控货 + 远程锁死” 简直是精准打击。电动大巴的电池占整车成本的 40% 左右,而且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印度根本找不到替代品,就算能找到,兼容性和安全性也没法保证,成本还得翻番。 先给车壳子让他们看着眼馋,再用电池卡脖子,最后用远程锁死把主动权攥在手里,每一步都掐在印度的七寸上。 这远程锁死也不是什么黑科技,就是比亚迪电动大巴自带的智能控制系统,国内车型早就能通过 APP 远程锁车,到了印度不过是改成了商业风控工具,技术上根本没法破解,电池 ID 和车辆编码绑得死死的,黑客来了都没用。 印度这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可这都是他们自找的。这些年被印度坑过的企业多了去了,华硕 2024 年就被印度 Yotta 集团坑了 11.8 亿,这笔坏账直接让华硕单季度获利大减 80%,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六分之一。 沃达丰更惨,2007 年收购印度电信企业,本来法院判不用交税,结果印度直接修改几十年前的法律,硬是罚了他们 50 亿美元。 沃尔玛花了大价钱进入印度市场,最后被两次罚款逼得退出,连苹果代工厂纬创、和硕都被迫把印度工厂控制权卖给当地财团。从 2014 年到 2021 年,光是暂停运营退出印度的外资企业就有 2783 家,超过外资总量的 20%,“外企坟场” 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以前印度仗着市场大,总觉得企业离不开他们,可现在不一样了。比亚迪在印度 35 个城市已经投了 2330 台电动大巴,市场份额占到 24%,每四台里就有一台是比亚迪的底子,而且还跟当地的 Olectra 公司合作搞本土化生产,既符合印度的政策要求,又能分摊风险,就算印度想找茬罚款都抓不到把柄。 这次 1000 辆大巴的事儿之后,比亚迪不仅没受影响,2025 年还跟 Olectra 签了新订单,合作总量都突破 3000 台了,这说明印度市场根本离不开比亚迪的技术,他们的宰客套路在硬实力面前根本不管用。 说到底,印度宰客的路走不通,一是因为中国企业越来越聪明,不再像以前那样被 “大订单” 忽悠,而是学会了用技术和规则保护自己 二是印度自己没本事,核心技术卡脖子,不管是电动大巴的电池,还是高铁用的盾构机,都得靠中国,之前他们买德国盾构机,结果发现核心部件是中国产的,想赖尾款不付款,最后设备被卡在中国,高铁项目停了十年,进度还不到 10%。 现在比亚迪用这招给所有中国企业打了个样,对付印度的无赖套路,就得这么硬气。你想耍小聪明,我就用技术让你没辙;你想赖账,我就让你拿到手的货变成废铁。 印度也该醒醒了,现在不是以前那个能随便宰客的年代了,再抱着老算盘不放,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断了自己的路。

若恒
就该这样!中国企业不能被别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