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奖项真能靠运作得来吗运作不等同于内定 今年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影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柏林、戛纳、威尼斯、釜山、东京等国际电影节上都有重要斩获。但最近围绕着东京电影节的一系列风波,似乎让所有电影节奖项的公信力与含金量都受到质疑。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奖项评选的过程一定夹杂着个人主观审美和人情世故因素,评委为自己国家的作品争取奖项更是人之常情。能入围电影节就是对作品质量的肯定,在质量过关的基本前提下,国情、人情、个人偏好、在评审团中的话语权都会影响奖项归属。如果评委对某个竞赛片导演就是有天然的欣赏、或者关系很好,这是否也是一种运作呢?
总体来说,各大电影节本身的行业地位和含金量不同,奖项的含金量自然也有高低,但能在电影节这样国际化的舞台上亮相、和各国电影人同场竞技,并且获奖,已经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不断走出去、被看到、被认可,这本身就是含金量。
最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让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出圈的关注度。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节不是运动会,不是对抗性比赛,无法分出一个所谓输赢。正如李安所言,影展胜负不由己。
“在我的感觉里,影展的竞赛很像选美活动。其实怎么能用容貌姣好、身材曼妙(艺术形式风格显眼),或机智得体(隽永)地回答一两个问题,或看起来很有爱心(社会议题、人道主义),或文化(国情),来评断这个女人(这部影片)比其他女人(其他影片)美好?选美本身就是一种很表面的东西。大家也知道,女人的美丑及价值不是这样评断的……对我来讲,导演和美女并无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