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振宁给邓稼先扫墓时,一张罕见的留影,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正

玉尘飞啊 2025-11-09 15:26:55

1987年,杨振宁给邓稼先扫墓时,一张罕见的留影,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正弯下腰,凝视着邓稼先的遗像,这一刻他应该充满了哀思。 两人的缘分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杨家住西院11号,邓家在13号,同为安徽老乡的少年成了邻居。 清华园的梧桐树下,他们一起爬树、探讨功课,青涩时光里结下的情谊,成了一生的羁绊。 后来两人先后进入崇德中学,又一同考入西南联大,在战乱年代相互陪伴,深耕对科学的热爱。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三年后邓稼先也前往普渡大学深造,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两人联系从未中断。 邓稼先留学初期经济拮据,杨振宁常主动接济,每月寄去生活费,这份关照让邓稼先铭记终生。 1950年,拿到博士学位仅九天的邓稼先,毅然踏上归国路,投身国防事业。而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继续理论研究,两条不同的道路,却有着相同的报国初心。 此后二十余年,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大漠,为中国核武器研制耗尽心血。他的名字成为最高机密,连核物理专业的大学生都未曾听闻,直到1986年才解密。 同一时期,杨振宁在学术领域大放异彩,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作为首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回国,会见名单里邓稼先排在第二位。阔别21年后重逢,两人畅叙旧情却避谈工作,杨振宁心中始终悬着一个疑问。 离开北京时,他终于忍不住询问中国原子弹是否有外国人参与,邓稼先请示上级后深夜写信回应。 这封被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信中,邓稼先明确告知没有外国人参与,还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许。 杨振宁在上海赴宴时收到信件,当场热泪盈眶,这份民族自豪与挚友情谊让他久久难以平复。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癌症晚期,住进医院,杨振宁多次专程前往探望。病榻前,两人留下最后一张合影,邓稼先虽身形消瘦,眼神却依旧坚定。 杨振宁还曾尝试寻找美国特效药为他治病,无奈因副作用太大未能使用。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杨振宁第一时间发来唁电表达悲痛。1987年10月,杨振宁回国访问期间,专程前往八宝山为挚友扫墓。他在墓碑前肃立默哀、深深鞠躬,细雨打湿了衣襟也浑然不觉。 祭扫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按照遗愿将一套安徽产的文房四宝送给杨振宁。礼盒上“稼先嘱咐”四个字,承载着两位老友最后的牵挂与默契。 杨振宁后来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书作序,称邓稼先是自己最敬爱的挚友。 1993年,他撰写的《邓稼先》一文被收录进语文课本,让更多人知晓这位“两弹元勋”的事迹。此后多年,只要身在祖国,每逢清明杨振宁都会来扫墓,践行着对老友的思念。 2021年,百岁高龄的杨振宁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回应了当年“千里共同途”的期许。他坦言自己用五十年的行动,兑现了好友的嘱托,相信邓稼先会感到满意。 两位科学巨匠,一个在台前推动理论进步,一个在幕后筑牢国防根基。他们的友谊,始于少年知己,忠于家国理想,跨越山海与生死,延续半个多世纪。 那张雨中扫墓的照片,不仅记录着一份深厚情谊,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报国初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以不同方式守护祖国,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真谛。这样跨越半世纪的友谊与坚守,实在令人动容。 你被哪个细节打动了?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1987年杨振宁八宝山吊唁邓稼先老照片曝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杨振宁生前回忆邓稼先: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央视新闻——夜读丨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的 10 个瞬间

0 阅读:43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