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败消息直抵白宫;特朗普再如何抗拒,仍难改写败局
一天之内三连败打进白宫,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第一次举行的大选,民主党连下三城——纽约、弗吉尼亚、新泽西,红盘刚刚抬头就被蓝盘压了下去。节奏让人联想到一年前他在横扫摇摆州的时候,只不过这一次输的人是他自己。三州虽然偏蓝,本来被视作例行拉锯,但是蓝军抬头异常,纽约尤其重要。
纽约马姆达尼获胜,他出生在乌干达,7岁移居纽约,父母是印度裔,立场偏左,敢于挑战。在移民、宗教、城市治理、福利、税收等问题上几乎与特朗普针锋相对。选民在涨价和公共服务的体感上分道扬镳,在排队投票的时候议论最多的是生活账本和政策的不同。白宫放出风声称,如果他上台,将会大幅削减联邦给纽约的拨款。
特朗普罕见地站在了民主党人、前州长科莫一边,称自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把纽约交给更激进的那个”,让支持者感到意外。他还公开劝选民不要把票投给共和党人斯利瓦,想把反马姆达尼的选票集中在科莫身上。但是很现实的是最后也没有挽回,弗吉尼亚、新泽西也被蓝潮卷走。
特朗普执政之后压缩联邦职位、紧缩开支,国务院也在其中。靠近华盛顿的弗吉尼亚联邦有很多雇员,他们最关心的是工作和待遇能不能保住。最坏的情况就是政府停摆:这一次的时间达到了新的高度。白宫把矛头指向民主党,逼迫其在支出法案上做出让步;而联邦雇员更关心的是下个月的账单、孩子的医疗保险以及房贷的期限。停摆由政治斗争转为“付不起、看不了”的日常,选票也跟着变了。
纽约移民多,身份认同、社区安全、公共资源分配的矛盾比较突出,关税、移民也推高了情绪。关税原以为是让国外出钱,结果到了购物车里,电器、家具、日用品都涨价了,价格标签不断变化,抱怨变成了投票时的迟疑和转身。身份政治拉扯加大:一边想要增加公共服务、降低住房价格、公开警务工作,另一边又看重秩序、控制成本、提高税收。特朗普押科莫就是在“秩序和成本”这一边止血,挡不住更左的时候,就只能吞果了。
弗吉尼亚和新泽西也表现出“求稳”的倾向,上班族害怕政策出问题,教育、医保、养老、通勤都要求有保障。共和党这一段更偏向财政紧缩、控制开支、裁员;民主党则强调民生和城市治理。
这次失败的原因不光是政策的问题,还有沟通上的问题。特朗普对停摆的态度很冷硬,使得一些人觉得被抛弃了,而选民则希望“能被听到、被重视”。近来白宫忙于同国会斗法,街巷里的焦虑没有人去承接,情绪被社交媒体放大,在投票日爆发。民主党由守转攻,中期选举临近;若不能拿出稳民心的办法,“跛脚鸭”的风险就会加大,执政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要想扭转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尽快解冻停摆,给联邦雇员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在紧缩的同时配套兜底,提供过渡安排,避免一刀切。第二,要明确关税路线,直接面对涨价问题,对于必需品设置缓冲阀,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价格保护;移民问题要拆分回答治安、就业、公共资源等问题,避免使用粗暴的表达方式。
纽约的影响还存在,马姆达尼怎样落实,财政怎样支持,公共服务怎样提高效率,都会成为新的争议。科莫虽然没能逆转,但是其支持者是否会在市议会继续战斗,斯利瓦票仓是否能在某些议题上重新整顿,都有待观察。关键时候跨党派的支持会被写入政治史:策略可以接受,但是情感无法忍受,裂痕将会扩散到基层,影响志愿动员和小额捐款。共和党要解释修补,否则社媒会继续消耗,舆情很难下降。
三场失败并不是致命的,但是起到了警醒的作用。政治风向变了,民生压力是真实的,人心终究还是跟着账单走的。能不能把普通人的焦虑拿出来,做出看得见的改变,决定下一次投票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