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可国际援助却冷淡得离谱,这事儿真的让人想不通,为啥偏偏没人愿意伸手帮一把? 11月,台风“海鸥”横扫菲律宾中部,官方统计显示114人死亡、127人失踪,超195万民众受灾。 56万人挤在临时避难所里缺吃少药,农业和基础设施损失超2.3亿美元,可盼来的国际援助却少得可怜,跟重大灾害后多国驰援的常态完全脱节。 按说灾害规模到这份上,国际社会不该这么“冷漠”。 2023年土耳其地震,全球救援队伍、物资火速到位,联合国协调的搜救专家就超4900人。 就算是受制裁的叙利亚,也能拿到医疗物资援助,国际社会还呼吁解除制裁方便救援。 可菲律宾这次,受灾范围覆盖32个省份,156个市镇停电、10个市镇通讯中断。 救援物资都难送进去,得到的援助却只是联合国的500万美元应急基金和少数国家的象征性支持,连受灾群众一天的物资消耗都未必够。 这事儿根本不是国际社会没同情心,核心还是菲律宾自己的外交选择埋下的坑。 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彻底放弃了之前的务实平衡策略,一头扎进美国怀抱。 不仅新开放多个军事基地给美军用,还频繁联合美日在南海搞联合巡航,甚至在国际场合主动挑衅,非要把南海问题“国际化”。 这种做法早就违背了东盟“合作优先、搁置争议”的共识。 2024年东盟峰会上,他想借议题指责中国,最后只换来全场沉默。 没有哪个东盟国家愿意为了菲律宾的激进主张,破坏自己和中国的稳定关系。 毕竟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就破了万亿美元,越南的跨境铁路、马来西亚的高铁项目都离不开中国投资,谁也不想因小失大。 就算是菲律宾寄予厚望的美国,也只是“口惠而实不至”。 西方其他国家的援助要么迟迟不到位,要么附带一堆政治条件,要求菲律宾简化外资审批、允许参与重建项目招标。 甚至想干涉内政,这种“绑着利益的援助”根本背离了救灾初衷。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自己的治理问题也让国际社会不敢放心援助。 过去十年,菲律宾专门拨款5450亿比索用于防洪工程。 可1185亿比索被贪污,大量防洪设施成了“纸上工程”,连基本的堤坝都没修好。 宿雾省省长都直言,采石导致河流堵塞,加上不合标准的防洪工程,让这次灾情雪上加霜。 审计数据显示,2015至2025年间,菲律宾灾后重建资金平均流失率达18%,部分项目甚至超过40%。 小马科斯政府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后,虽然调拨了大米、饮用水等物资,但救援协调混乱、信息不透明。 对比土耳其地震后建立的中央统一协调机制,差距一目了然。 国际社会就算想援助,也会担心资金被挪用、物资分发不均,最后打了水漂。 全球人道主义资源的紧张状况,也让菲律宾的处境雪上加霜。 根据联合国报告,2025年全球人道主义需求高达440亿美元,可迄今只筹到不到150亿美元。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沙、苏丹等多个地区的危机已经分流了大量资源。 援助组织规模缩减、工作人员流失,270多名援助工作者殉职,全球援助体系本身就不堪重负。 而菲律宾作为台风频发国家,长期依赖国际救灾援助,却没在防灾能力上有实质性提升。 全国四成公路桥梁没按抗台风标准加固,预警系统覆盖不全,这种“依赖型救灾”模式,自然难在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过去十年累计向菲律宾提供超2100万美元援助。 2013年台风“海燕”后更是24小时内运送30吨物资并追加1000万美元重建资金。 但近年来菲律宾一边接受中国的经贸红利,一边在南海频繁挑衅,联合域外势力搞针对。 这种“一边要帮助、一边挑事”的做法,彻底透支了双边互信。 此次灾害中,中国仅表示“理解与慰问”,未提供实质性援助,也是对这种失衡关系的直接回应。 国际援助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施舍,而是建立在互信、尊重和利益契合基础上的善意。 菲律宾想要在危机时刻获得真正的国际支持,光靠呼吁没用,得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选择,解决内部治理的沉疴。 这场援助“寒流”,与其说是国际社会的孤立,不如说是对其过往行为的一次集中反馈,直白地告诉世界,国家间的交往,从来都是真心换真心。 信息:台风过境 菲律宾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 2025-11-06 14:33·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