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把全家人接到了日本,他一见到妻子的“陪嫁丫鬟”王桂荃,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妻子李蕙仙默默地把一切尽收眼底,一个夜晚,她和梁启超说:“我把一切都准备好了。”[ok] 1903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一家面临现实困境,原配夫人李蕙仙身体欠佳,既要照顾子女,又要应对异国生活的种种不便。 她做出了一个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主动将陪嫁丫鬟王桂荃许配给丈夫作侧室。 这个决定背后,藏着乱世中一个家庭的无奈与智慧,李蕙仙出身官宦世家,深知在海外立足的艰难。 她看中王桂荃的聪慧机敏,这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来到日本不久,就能用简单日语与当地人交流,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王桂荃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她很快成为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除了为梁启超生下六个子女,她在李蕙仙病重时独自撑起整个家。 对李蕙仙所生的孩子视如己出,梁思成后来回忆,这位他称为“娘”的庶母,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他们,自己却从不邀功。 梁启超在公开场合始终未承认这桩婚事,这成为他一生中难以调和的矛盾。 李蕙仙的这个安排,在今天看来或许难以接受,但在当时却保障了一家人能够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 王桂荃的付出,也让这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得以平稳运行,她不仅照顾梁启超的起居,还在动荡岁月里独自带着孩子们逃难,保全了梁家的血脉。 李蕙仙的选择,是一个传统女性在特殊境遇下的决断力;王桂荃的付出,展现了一个平凡女子不平凡的担当。 看完这个故事网友们纷纷评论了起来。 “说好的维新派呢?一边写文章反对纳妾,一边自己收了丫鬟,这不就是双标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来大师也逃不过真香定律。” “其实李蕙仙才是真明白人!自己身体不好,找个知根知底、好拿捏的丫鬟固宠,总比丈夫在外面找不受控的强,这是旧时代女性的生存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大度’。” “最佩服的还是王桂荃,从丫鬟逆袭成梁家实际的女主人,靠的不是心机,是实打实的能力和付出,学日语、管家庭、培养孩子,她证明了无论什么起点,自身硬才是真道理。” “没必要用现代眼光苛责古人,那时候流亡海外,生活动荡,李夫人病弱,找个可靠的人帮忙持家,可能更多是现实考虑,关键是王桂荃后来确实撑起了这个家,得到了子女们的真心爱戴。” “梁思成那句‘娘’说明了一切,王桂荃能得到非亲生子女如此敬重,足以见她为人,家庭内部的付出和情感,外人很难简单用对错评判。” “这件事恰恰说明,思想超前如梁启超,在具体的生活和情感面前也会妥协,公开主张是理想,家庭经营是现实,能处理好这种矛盾,让家庭和睦、子女成才,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 您对这样的历史往事有什么看法?在您了解的历史人物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