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被黄百鸣“请走”这段旧闻又翻出来时不少人先是为浪漫派导演叫屈—毕竟《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在豆瓣一抓一把9分,但把时间轴拨回1986年,情况是新人编剧三个月交不出本子,老板黄百鸣本身就是《搭错车》两天写完拿下金马11项提名的狠人,他要效率不要玄学,于是一个觉得“慢工出细活”,一个主打“片场无剧本”,分手像极了注定. 数据摆在那儿,黄百鸣后来用《开心鬼》《家有喜事》把春节档笑声拉满,王家卫则靠拍到天昏地暗的重复NG做出港片美学新坐标,两条曲线谁也没输,只是商业制片厂和作者电影的逻辑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硬把两人捆在一起就是CPU插错主板,跑不了. 网友里有人替黄百鸣“后悔”,说养着王家卫就等于多了十几座金像奖,但别忘了奖杯不能直接冲票房,1994年《重庆森林》在香港只卖3086万,连当年本土冠军《破坏之王》都不到,放在公司财务表上就是另一回事,这笔账黄百鸣算得明明白白. 更有趣的是,多年后两人再次合作《天机·富春山居图》时票房口碑双扑街,像是命运给观众一次补考,告诉大家商业与作者若无磨合还是要撞山,拆局至此,谁欠谁一个道歉这个命题本身就站不住脚. 问题来了,当下影视圈也常出现“把文学剧本当检查作业”的制片对喷“随拍随写”的导演,那这段旧事是不是提示——合作前先把方法论写清楚,免得项目上线后才发现彼此跑在平行宇宙,观众买单不买单都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