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信中反映了当前基层一些地方在应对农事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村民们正忙于排涝、抢收、平整土地的关键时刻,却被一遍又一遍的宣传“禁烧秸秆”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喇叭声所困扰。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显然与基层实际需求背道而驰,令人深思。 事情发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的几个村庄。那天,李先生正好经过这里,看到村庄里一片繁忙景象。秋汛刚刚过去,农民们正抓紧时间抢收玉米,田间地头还残留着不少积水,泥泞中,农民们弯腰弛肩,奋力排涝、平整土地,为即将到来的冬小麦播种做准备。整个村庄弥漫着紧张而忙碌的气息,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确保这一季的收成。 然而,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村里的大喇叭却不断循环播放着“严禁焚烧秸秆,违者依法处罚”的宣传口号。那声音机械而单调,似乎成了村庄的背景噪音,令人难以集中精神。更令人无奈的是,村头的横幅上写着“做守法公民,当禁烧模范”,秸秆禁烧指挥部的值守点也赫然设立,但据村民们说,干部们到岗后只是在打卡、拍照,随后便回到棚内待命,没有真正下到田间去帮忙解决问题。 李先生观察到,村民们的反应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村民们告诉他,近期连续阴雨天气,使得秸秆都泡得湿透,根本不可能焚烧。再说,距离春节还远,谁会在这个时候花钱去燃放烟花爆竹?他们更关心的是排涝、抢收和土地的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今年的丰收。 李先生心中不禁感到愤怒,他觉得这样的宣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成为了形式主义的表现。于是,他决定写信给人民日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信中,他指出,基层农民最需要的是实际的帮扶和技术指导,而不是机械的宣传。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调整宣传内容,让喇叭多播放一些关于排涝、抢收的实用信息,让干部们真正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李先生的这封信被人民日报刊登了出来。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基层宣传如果脱离实际,只会徒增负担,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没有时间去理会那些空洞的宣传内容。宣传应当结合实际,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禁烧”或“禁放”,否则只会让基层群众感到被冷落。 也有人指出,人民日报的报道正中要害,揭示了基层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懒政、推诿,完全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基层干部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摆摆姿势,不能真正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更有网友感叹,天公不作美,连续四十多天的阴雨天气让庄稼湿漉漉的,秸秆都泡在水里,根本不可能焚烧,却还一味强调禁烧。这到底是谁的命令?到底是谁在指挥?他们心里都清楚,这种“形式主义”只会让基层群众心生不满。 实际上,干部的职责应当是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而不是搞一些无用的“表面工程”。如果遇到秸秆处理难题,就应当提供技术指导或资金支持,而不是盲目禁止,让农民自己为难。基层的工作,不能只讲规矩,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否则只会让群众觉得冷漠和失望。 这次事件也折射出当前基层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导致政策落实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真实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措施,才能让政策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认可。 真正的服务群众,应该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困难,用行动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基层干部应当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基层的工作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改善。 这次人民日报刊登的读者来信,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形式主义的作风,已经成为阻碍基层发展的绊脚石。只有端正态度,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才能让政策真正惠及百姓。未来,基层工作应当更加注重实效,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形象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的幸福生活。做人最基本诚信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