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又提出了“日裔台湾人”这样一个新概念,他说如果是日裔台湾人,那么连做汉

访云漫说 2025-11-06 15:29:04

高志凯教授又提出了“日裔台湾人”这样一个新概念,他说如果是日裔台湾人,那么连做汉奸的资格都没有,这个说法估计又要让很多台湾人破防了。 他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概念指向那些祖先在日本殖民台湾期间移居过去的人。1895年到1945年,日本统治台湾50年,那时候不只派官员和军队,还鼓励移民。 战后,日本投降,大部分日籍人口被遣返回国,但有部分人留了下来。他们改名字,入户籍,融入当地生活。现在,他们的后代估计有一定数量。 高志凯说,这些人可能超过200万,占台湾人口10%。但这个数字有争议。历史记录显示,1945年时,台湾日籍人口大约37万。 到1946年底,留下的不到2万,主要是和本地人结婚的普通人或掌握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大多伪造身份留下来。 超过70年过去了,后代数量不容易准确定,但肯定没那么大。教授的说法是基于他的观察,想强调历史留下的影响。 为什么这个概念一出,就让两岸都热闹起来?因为它直接碰触了身份的模糊区。台湾的殖民历史让一些人的根源不清楚。 战后遣返工作因为各种原因没彻底完成,档案有缺口,有些人身份就成了谜。比方说,有些留下的日籍人士后代完全融合进社会,视自己为台湾本地人,甚至支持两岸合作。 另外一些则对日本文化有亲近感,偶尔卷入政治话题。 高志凯特别强调那句“连做汉奸的资格都没有”。这听起来尖锐,但他是用法律逻辑在解释。汉奸的概念要先假设人是中国公民。 如果溯源证明某人是日裔,且拒绝承认中国身份,那他们的行为不是内部背叛,而是像外部势力的助手。教授的意思是,区分清楚,能让问题更明朗,而不是随便贴标签。 这个概念还让某些群体觉得不舒服,尤其是那些常和日本有联系的人。观察台湾政界,有些人物喜欢去日本交流,为过去的历史辩护。 他们背景里偶尔有战后留台的痕迹,但不全是这样。高志凯认为,把身份搞清楚,能避免有人利用模糊区搞分裂。日本一些势力也可能借此插手台湾事务,教授的话其实是针对这种情况的反击。 有人担心,提溯源会让台湾民众抵触。其实,高志凯从头就说,溯源不是为了算旧账,而是为了理顺关系。只要承认中国原则,血统啥的都不成问题,大家平等对待。 这点像其他地方的处理方式,比如战后一些地区对混血群体的登记,确保身份清晰,又不引起混乱。 拿历史看,战后台湾遣返日籍人口时,有特殊案例。比如,李香兰就是知名例子。她是日籍艺人,1945年被以汉奸罪抓,但因证明是日本公民,被遣返回国。 这说明,当时身份判定有标准,不是随意。类似情况在台湾发生过,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了后来的社会融合。 高志凯的观点不是孤立的。他在访谈中提到,如果未来情况变化,对2300万台湾人做身份查核,能找出那些隐瞒背景的人。 如果他们接受原则,没事;如果不接受,就按法规处理。这不是针对个人,而是为了整体稳定。 有趣的地方是,这个概念激发了大家对根源的思考。台湾日裔后代中,很多已经和本地完全混杂,调研显示,多数人认同中国文化。 少部分有不同看法,被用来放大分裂。高志凯想说,身份多元没问题,但认同不能模糊。 从广义看,这个话题反映了台湾的路怎么走。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理清,容易被利用。教授的提法提醒大家,搞明白根在哪,能帮着不让外部力量搅局。 台湾社会本就多元,融合是关键。 聊到这儿,身份问题不只是血统,还涉及文化和选择。高志凯的概念像个切入点,让人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在。或许,通过讨论,能找到更和谐的路径。

0 阅读:30
访云漫说

访云漫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