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0飞船遭遇到空间碎片的撞击,目前还不能返回,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还都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估计会有一点损坏,但是应该需要航天员出舱去做一下评估,应该需要出仓后做详细的拍照录像,然后发回地面给工程师进行评估以及对飞船上的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实在不行,其实也可以做神舟21号回来。 别小看这“一点损坏”,太空环境里毫厘之差就是天壤之别。那些直径不到1厘米的微小碎片,在近地轨道上能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驰,1厘米级的铝制碎片撞击力堪比一吨汽车高速冲撞,这种动能足以击穿飞船外部设备。陈冬他们乘组现在待在舱内,恐怕每看一眼传感器数据都捏着把汗——毕竟2022年联盟MS-22飞船就因类似碎片击中冷却管道发生过泄漏,谁也不敢赌这次撞击的严重程度。 出舱评估从来不是“拍几张照”那么简单。神舟十七号乘组当年修太阳翼的经历早说明了难度,舱外温差上百摄氏度,航天服手套厚重,连专门设计的工具都得在水下练上无数次才能上手 。神二十乘组要面对的不仅是操作精度,还有时间窗口的限制——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阴影区的作业时间只有二十几分钟,一旦操作失误就得等一个多小时,天上地下所有人都得悬着心等。 地面工程师这会儿怕是早熬红了眼。他们得先整合飞船传感器数据,再结合航天员传回的影像,一点点排查损伤位置。太阳翼、冷却管道、舱体防护层,每一个部位都不能漏,毕竟单次撞击或许伤不到主舱壁,但累积损伤会慢慢侵蚀飞船安全。神舟十七号那次就发现,太阳翼上的小洞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导致了发电功率下降,不及时处理根本没法维持后续任务。 说神舟21号能当救援船,这背后是中国航天多年攒下的底气。早就有“滚动待命”的规矩,天上飞船执行任务时,地面总有一艘飞船和火箭处于待命状态,随时能快速发射救援 。神舟十四号飞行时神舟十五号就在发射场待命,如今神舟21号必然也完成了总装测试,就等一个指令。但谁也不希望走到这一步,毕竟救援发射成本极高,更重要的是航天员在轨多待一天就多一分风险。 这次事件更该让人警醒太空环境的恶化。空间碎片数量正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已经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中国空间站再能加装防护“铠甲”,也架不住碎片越来越多。神二十的遭遇不是偶然,而是给所有航天大国提了个醒:太空探索既要向前冲,更要管好身后的“垃圾”,不然迟早要为无序开发付出代价。 好在目前乘组状态良好,飞船应急系统也没报警。等航天员出舱完成评估,地面方案一敲定,无论是维修后返回还是启动救援,中国航天这套成熟的应急体系都能扛住考验。这不是运气,是从神舟四号就开始验证的应急技术,是无数次水下训练攒下的经验,更是“安全至上”四个字刻在骨子里的坚持。神舟二十一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