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不是没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 这

丽旭夜谈娱乐啊 2025-11-04 22:02:06

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不是没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 这“去雄计划”可不是我们编的段子,得从二战后说起。那时候,美国占领日本,麦克阿瑟将军带队,表面上搞民主改造,骨子里想彻底软化日本军国主义那股狠劲儿。他们通过媒体和娱乐渠道,推动男性形象从刚猛转向柔和。结果,日本娱乐业冒出牛郎店和变装表演,男艺人开始流行精致妆容和细腻举止。这股风没停在本土,韩国娱乐圈也沾上边,男团在舞台上化浓妆、穿紧身衣,兵役里的小伙子都得讲究发型打理。资本一搅和,这就成了东亚娱乐的标配,选秀节目里,中性风批量生产,粉丝追着花钱投票。 转到中国这边,2010年代中后期,选秀节目火了。资本看准了韩流模式,砸钱办节目,参赛选手多是奶油小生,妆容精致,风格柔美。平台上,视频一刷就是这些内容,年轻人看多了,审美也跟着变,街头巷尾开始流行模糊性别界限的打扮。说白了,这外部影响借着娱乐渠道,试图改我们的文化底色。可中国不一样,文娱领域一直有把关,主流媒体推航天英雄和军训故事,家庭教育讲担当精神,学校里强调体能训练。这些年,志愿军形象和革命先驱事迹,总在荧屏上反复出现,提醒大家啥是民族脊梁。 关键转折,就在2019年。那年夏天,一档叫《青春有你》的选秀节目播出,选手黄明昊上台,戴着鹿角发箍,捏着嗓子说“吃桃桃,好凉凉”。这段视频火遍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全是模仿和热议。舆论一下子炸锅,新华社发文说“娘炮之风当休矣”,人民日报跟进讨论男性气质,点名颜值消费偏了道儿。社会上,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审美变形,媒体报道里,专家直言这不光是娱乐问题,还牵扯文化安全。短短几个月,风向就变了,从追捧到反思,只差一线。 没过多久,2021年春夏,又来一出更闹心的。《青春有你3》粉丝为投票,集体倒牛奶,仓库里堆满空瓶子,视频传开,浪费严重,还暴露打榜乱象。环保组织算账,媒体挖供应链,这事儿直接上热搜。公众怒了,觉得娱乐圈太浮躁,资本操控下,节目组只顾流量不管导向。节目紧急停播,平台删视频,粉丝群里安静下来。监管部门没闲着,调查组进驻,查节目制作链条,从选人到投票,全盘过筛。 果不其然,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管理 严格规范演员艺人使用等通知》。文件直指,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禁止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规范选秀投票,避免场外炒作。通知一出,娱乐圈震动,各平台紧急审核内容,删掉违规集数。资本链条断裂,节目组转产技能比拼类,演员选拔加了导向关,妆容服饰得合规。那些靠柔美走红的艺人,纷纷调整形象,荧屏上阳刚风头头是道。 这叫停来得及时,也来得硬气。中国文娱产业,本就不同于日韩的资本自由跑。我们有强监管,主流媒体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航天员出舱操作、战士雪地行军,这些形象天天刷屏,潜移默化中,青年人知道啥叫血性。钱学森那句警示,抽掉民族脊梁等于心理阉割,可不是空话。西方娱乐工业想用软刀子瓦解东亚男性气概,中国靠文化韧性和制度刚性,挡住了。看看《长津湖》,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冲锋,硬核到骨子里;《觉醒年代》,先驱们在书斋辩论,家国情怀满屏。这些作品一波波上映,重塑了阳刚美,观众看完直呼过瘾。   说到底,去雄计划在日韩扎根深,可在中国,刚冒头就给掐了。不是运气,是我们有共识:娱乐得服务青年成长,得维护主流价值观。资本想赚快钱,监管一出手,就得老实。年轻一代,现在追的星是能唱能跳还带正能量的,审美回归健康轨道。   未来,文娱还会更严把关,推更多主旋律作品,让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这不光是娱乐调整,更是民族精神传承。  

0 阅读:0
丽旭夜谈娱乐啊

丽旭夜谈娱乐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