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因受贿1.129亿在狱中身亡,这位执掌茅台近20年的“酒业大佬”,最终没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从风光无限的国酒掌舵人到身陷囹圄,他的人生落差实在令人唏嘘。 袁仁国的贪腐之路早在1994年就已开启,彼时他还未登上最高职位,却已开始利用手中权力敛财。直到2018年被查,这长达24年的敛财史,几乎贯穿了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 根据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年9月23日的一审判决,袁仁国受贿的1.129亿元中,单笔最大金额高达数千万元,行贿者多为茅台经销商、供应商及关联企业负责人。这些人借着与茅台的合作关系,通过输送利益换取独家经销权、供货优先权等资源,形成了一条围绕茅台的利益输送链。 值得注意的是,袁仁国并非个例。同期落马的华融资产原董事长赖小民,受贿金额高达17.88亿元,同样因贪腐身陷绝境。两人同为国企“一把手”,手握巨额资源调配权,却都因权力缺乏有效约束,在金钱诱惑面前迷失方向。 袁仁国任职期间,茅台的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市值一度突破万亿,但内部管理的漏洞也为贪腐提供了温床。当时茅台的经销商资格“一票难求”,而袁仁国凭借个人话语权就能决定资源分配,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缺乏制衡,最终让他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事件曝光后,网友热议不断。有网友说,茅台作为国酒,承载着民族品牌的荣誉,掌舵人的贪腐实在损害品牌公信力;也有网友认为,关键还是要堵住制度漏洞,不能让权力成为个人敛财的工具。这些声音,恰恰反映了公众对国企反腐的高度关注。 如今,反腐高压态势持续不减,针对国企“一把手”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任期审计、离任审计、交叉巡视等举措,正在逐步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袁仁国的结局,不仅是个人贪婪的必然结果,更是对所有手握公权者的深刻警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逾越底线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袁仁国的人生悲剧,始于对金钱的贪欲,终于对法律的漠视。24年敛财之路,换不来安稳晚年,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狱中殒命的下场,实在得不偿失。这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守住初心、敬畏法律,否则再辉煌的人生,也会因一步踏错而满盘皆输。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