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溢诚专栏】先唤起「民族认同」搁置「国家认同」 何溢诚/台湾青年联合会董

梅花看兩岸 2025-11-03 16:03:39

【何溢诚专栏】先唤起「民族认同」 搁置「国家认同」 何溢诚/台湾青年联合会董事长 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在专访时表示,中国人的概念就是「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表述就是「炎黄子孙」。先将「国家认同」存而不论,搁置剪不断、理还乱,主权与治权,重叠、分立的问题。而从「文化中国」的范畴切入,暂绕开「政治中国」,强调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两岸血缘相亲、地缘相近,在民进党厉行「去中国化」之前,几百年来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相对精致完整,过的就是中国式的生活,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儒家道教、教善教孝、礼义廉耻,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拜的妈祖、关公都是中国神。 台湾所有节令礼俗,皆来至中国并发扬光大,包括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挂花灯、吃汤圆,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这些共通的做法并不靠政令宣导,而是黎民百姓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生活惯例。大陆同胞反而没这么讲究、过得这么到位。 虽然有讲闽南语、客家话的,但我们用的还是更符合象形、指事的繁体字,这个文字共同体带来的是内容的通读能力,典章书籍、文字书写,都能被跨地区理解。就算民进党扭曲史观、窜改课纲,试图以意识形态的历史叙述影响根本认同,但无论是秦汉唐宋的编年史,还是地方志里迁移与繁衍纪录,内容的连续性还是能在社会活动中借由文化传承,把自己的来处和共同记忆拼在一起。 再往宗族与记忆看,宗祠、家庙、堂号,这些实体就能说明一切。很多台湾家庭非常重视族谱记载,祖先名讳、沿革与迁徙路线,「炎黄子孙」的说法,来自法统、道统及血统叙事,并不依赖某个机构去赋予定义。 回到张荣恭的表述,他把认同落在文化与血脉的共同体里面,而不是侧重小我的身分认同,这种说法把争论的重心转向可被观察、可被体验的事实层面。国籍资格是政治与法律范畴,民族认同是文化与血缘范畴,两个维度并列存在;把两个维度区分理解,很多沟通就能减少误解。 认同不是口号与政治辞令,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的归属感和连续性,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理解彼此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契合」。近年来大陆举办系列民俗宗教交流活动,针对闽台融合发展,有天上圣母妈祖、开漳圣王陈元光、临水夫人陈靖姑、清水祖师等,还有祭炎帝、黄帝陵,参访13朝古都,梦回长安、寻根溯源,都让台湾年青人心领神会、印象深刻。 中华民族绝对是两岸同胞最大公约数,凸显两岸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并非民进党与台独基本教义派所能一刀切割,只要能把共同的记忆、语言、文化保留下来,双向奔赴,相濡以沫、水乳交融,就不难达成共识。 ※以上言论不代表梅花媒体集团立场※

0 阅读:12
梅花看兩岸

梅花看兩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