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昌、曾克林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抢占先机。
抗战结束后,东北被苏联红军占领,苏联在东北缴获日军各种火炮1836门。时局此时非常复杂,国共双方都急欲在苏联撤军后占领东北。
按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雅尔塔协定》的约定,在苏军撤离东北前,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都不能提前进入东北。
由于国军主力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东北,而中共在河北建有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因此捷足先登。
李运昌毕业于黄埔四期,参加了秋收起义。1939年,他任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与日伪军展开战斗,创建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1944年12月,李运昌任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1945年8月,苏军击败日本关东军,李运昌率部秘密进军东北。时任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的曾克林距离东北最近,成为率先进入东北的部队。
9月2日,日本与同盟国各国于停靠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签署日本《降伏文书》。9月5日中午,曾克林即率首批八路军约2000人乘专列抵达沈阳火车站。
为避免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发生冲突,曾克林的部队对外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区,曾克林任司令员。
曾克林得到苏军支持,从沈阳城外“苏家屯军火库”收缴了首批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部队迅速壮大到数万人。
随后,李运昌派曾克林飞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冀热辽军区部队开入东北的情况,为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调整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提供了重要情报。
李运昌调离东北时,将33万部队全部转交给林彪统率的东北民主联军。
1956年,毛泽东在同李运昌的谈话中称赞他说:“在抗日的关键时期,你是冀东人民的抗日领袖,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你成功建立了‘无人区’里的抗日根据地,写下了一段抗日战争史上的新鲜战例。”“没有你李运昌,就没有冀东抗战的胜利。”
李运昌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在交通部任职期间,他参与领导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塘沽新港、湛江港的建设,以及长江航道整治等工作;他还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中外合资公司之一中波海运公司。
曾克林奉命参与组建解放军空军,历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兼航一师师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一江山岛战役等,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李运昌2008年去世,享年101岁。曾克林2007年去世,享年94岁。
									
									
									
									
									
									
									
									
								
1100032
李运昌参加过秋收起义?你是从哪儿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