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想当年,富士康的名字在消费电子圈就是 “产能保障” 的代名词,可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巨头就从巅峰滑落,让人不得不感叹时代变化的残酷。 十年前的富士康有多风光?单是深圳龙华工厂就住着 40 多万员工,巅峰时期全球每三部智能手机里,就有一部出自他们的生产线。 苹果、华为、小米的爆款机型,几乎都靠富士康的流水线撑起产能。 那时候郭台铭敢放话 “离开富士康,没有企业能搞定大规模代工”,不是吹牛是真有底气。 变化是从 2018 年慢慢开始的。大陆人工成本逐年上涨,十年间一线工人月薪从 2000 多元涨到 6000 元以上,而富士康的代工利润本就薄如纸,主要靠走量赚钱,成本一涨利润直接被压缩到不足 3%。 更关键的是,大陆本土代工企业开始崛起,立讯精密靠着更灵活的管理和更优的服务,硬生生从苹果手里抢下了 AirPods 的全部订单,后来又拿下 iPhone 的部分组装业务。 华为、小米也开始扶持本土供应链,比亚迪电子靠着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成为华为 Mate 系列的重要代工厂,小米的部分 IoT 产品也交给了更具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 郭台铭当时没把这些新对手放在眼里,反而觉得大陆成本高了,想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 2019 年他高调宣布在印度投资 50 亿美元建工厂,越南工厂也追加投资 30 亿,满心以为能复制大陆的成功。 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印度工厂刚投产就问题不断,当地工人技能不足,良品率只有 70% 左右,而大陆工厂能稳定在 99% 以上。 越南工厂更惨,频繁停电不说,供应链配套跟不上,很多核心零部件还得从大陆运过去,物流成本比预期高了 30%,投产三年产能都没达到预期的 50%。 这波转移不仅没省钱,反而砸进去 80 多亿,却没换来相应的产出。 这边产能转移不顺,那边客户还在不断流失。 苹果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把 iPhone 的代工份额从富士康手里分出一部分给和硕和立讯精密。 深圳龙华工厂的员工数量比巅峰时少了 20 多万,部分车间甚至处于半停工状态,曾经 24 小时运转的生产线,现在只能开两班倒。 富士康的问题本质上是代工模式的脆弱性。 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靠客户订单吃饭,一旦客户调整供应链,或者市场需求变化,就只能被动承受。 更重要的是,大陆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只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代工的地方了。 现在的大陆制造业,拼的是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 富士康在大陆的工厂虽然也在升级,但步伐慢了半拍,他们的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率只有 35%,而比亚迪电子和立讯精密都超过了 50%。 而且大陆政府更支持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像富士康这种纯代工企业,拿到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少,发展自然受限。 郭台铭可能到现在都没明白,富士康的成功,一半是自己的管理能力,一半是踩中了大陆制造业崛起的风口。 当年大陆需要大规模代工企业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富士康刚好补上了缺口;可现在大陆制造业要往高端走,不再需要单纯的 “世界工厂”,而是需要有技术、有创新的 “制造强国”。 富士康没能跟上这个变化,还盲目转移产能,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优势,衰落其实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