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鲁比奥这句话像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美竞争本质的大门。当美国人盯着季度财报时,中国人正在规划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决定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就拿中国的高铁建设来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在西部偏远地区修高铁,根本是 “赔钱买卖”。像兰新高铁,穿越河西走廊和沙漠地带,沿途不少站点每天客流量只有几十人,运营成本远高于收入。 要是放在美国,这种看不到盈利前景的项目,企业根本不会碰,政府也很难说服国会拨款。但中国为什么要修? 因为这条高铁把新疆、甘肃和内地紧紧连在一起,原本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要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现在缩到八个小时,不光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更让西部的农产品、矿产资源能快速运往东部。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还能强化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这是用短期经济利益换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局,这种账,美国企业算不明白,也不愿意算。 再看科技领域的攻关,中国在芯片产业上的投入更是典型例子。之前美国对中国芯片实施封锁,不少人觉得中国短期内很难突破,但中国偏偏就砸下重金,不仅政府设立了千亿级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还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研发。 要知道,芯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根本看不到盈利,像中芯国际研发 14 纳米制程,前后花了十几年,投入上百亿元,中间还经历过多次技术瓶颈。要是美国企业,面对这么大的风险和长期不盈利的状况,早就放弃了。 但中国这么做,是因为芯片是工业的 “粮食”,被别人卡脖子,整个科技产业都会受制于人。现在中国不仅实现了 14 纳米制程的量产,更在 7 纳米技术上取得突破,虽然短期投入巨大,但守住了国家科技安全的底线,这种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决策,在美国的商业逻辑里几乎不可能实现。 还有中国的航天工程,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现在的天宫空间站,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巨额投入,而且短期内很难产生直接的经济回报。美国的航天产业早就市场化,马斯克的 SpaceX 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能通过商业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服务赚钱。 但中国的航天工程,更看重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 空间站的建设带动了上千家企业参与,催生出新材料、精密仪器等上百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后来又转化到民用领域,比如航天育种培育出的高产水稻,解决了不少地区的粮食问题。 更重要的是,航天工程能凝聚民族自信心,展现国家的综合实力,这种长远的战略价值,远超短期的经济收益,这也是美国很难复制的发展路径。 甚至在民生领域,中国的做法也透着这种逻辑。比如农村电网改造,很多偏远山区的村子只有几户人家,拉电线、建变电站的成本极高,运营后也收不回多少电费。但中国还是花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全国农村电网的全覆盖,让每一户村民都能用上稳定的电。 这背后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农村居民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让全国人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这种 “一个都不能少” 的理念,在美国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美国的电力公司是私营企业,只看盈利,不会为了几户人家的需求去投入巨额成本。 鲁比奥说美国不是中国的对手,其实是没看懂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 —— 中国做事,从来不是只算经济账,而是算国家利益的大账、长远账。 这种为了国家强大,甘愿牺牲短期经济利益的共识和行动力,让中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是中国竞争力的根本。而美国受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两国在竞争中逐渐拉开差距的关键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