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英皇的艺人没有一个出来单干的了! 先拿谢霆锋说事儿——当年他拍《男儿本色》从三楼往下跳,腰伤差点断送演艺生涯,躺医院那半个月,英皇没让他操一点心!商务那边,原本要解约的代言品牌,英皇直接派法务和商务团队上门谈“伤愈复出后的合作升级”,不仅没丢代言,还把短期代言改成了三年长期;影视这边,原定他主演的电影直接延期半年,连导演都帮着说“等霆锋康复,这个角色非他不可”。你说换作单干,光停工损失、代言赔偿就得赔到哭,谁扛得住?更别说他后来搞“锋味”,从综艺制作到品牌联名,英皇旗下的英皇电影、英皇娱乐直接联动,连宣传渠道都是自家的,根本不用愁流量。 再看容祖儿,刚出道那阵被吐槽“长得不够靓”,唱得好也没人买账。英皇怎么帮她破局?直接砸钱请林夕、陈辉阳给她写定制歌,《心淡》《习惯失恋》这些金曲,全是英皇“量身打造”;曝光方面,哪怕TVB的综艺收视率一般,也硬把她塞进《劲歌金曲》当常驻,连主持人都帮着带话题。直到她拿第一个“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后台采访时说“要是没有英皇帮我扛住前两年的质疑,我可能早就放弃唱歌了”。你想啊,单干艺人哪有这待遇?要么自己凑钱做歌,要么看平台脸色等机会,哪来的“试错期”给你熬? Twins更能说明问题——当年阿娇出事后,多少品牌要解约、影视项目要换人,英皇没让她独自面对!先是暂停她的公开活动,派心理团队帮她调整状态;再是慢慢铺复出路,先从公益活动试水,再接低曝光度的综艺,最后用《前度》这部电影帮她重新站稳脚跟。阿Sa这边呢?英皇没让她“单飞”,反而趁势给她接了《戏王之王》这种能拿奖的电影,让她既能保持热度,又能帮阿娇稳住粉丝。要是单干,阿娇大概率会被舆论压垮,阿Sa也未必能拿到这么好的影视资源,哪有现在“ Twins 合体仍是顶流”的场面? 这里得补个娱乐圈的知识点——艺人经纪的“风险对冲机制”,英皇自己有影视公司、音乐厂牌、综艺制作团队,还有专门的危机公关和法务部门,相当于给艺人建了个“安全网”。比如艺人遇到负面新闻,英皇的公关团队能24小时内出应对方案;艺人想跨界(像谢霆锋从歌手转演员再转企业家),英皇能直接对接自家资源,不用跟外面的公司勾心斗角。反观单干艺人,别说跨界,就算是处理个“阴阳合同”纠纷,都得自己找律师、跑法院,哪有心思搞作品? 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容祖儿当年单干,没有林夕定制的歌,没有TVB的曝光,她还能成为“香港乐坛天后”吗?或者说,要是谢霆锋单干,拍电影受伤时没人帮他谈代言、延档期,他还能安心搞“锋味”、做实业吗?答案其实很明显——单干追求的“自由”,背后是无数没兜底的风险;而英皇给的“稳定”,刚好把这些风险全堵上了。 不是英皇的艺人没野心,是他们算得明白:娱乐圈拼的不只是实力,还有背后的“靠山”。英皇把艺人“单干会遇到的坑”——资源断供、危机没人扛、商务没人谈——全给填了,艺人只需要专心搞作品、赚口碑。就像陈凯歌说的“英皇是把艺人当‘自己人’养,不是当‘工具人’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冒着风险出来单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