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关税谈判正在进行中。我认为,中国将“毕其功于一役”。 一、我想先分享达·里奥的一个观点。 “人们在做决策时,只要认为自己“正确的概率”超过 50%,就会采取行动。 放在这次谈判里看,中国敢喊出“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早把“正确概率”算得明明白白。这场在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举行的谈判,根本不是三方的漫无目的拉扯,每一步都藏着筹码的较量。 马来西亚其实早就坐不住了。2025年三季度它的出口总额刚破3100亿美元,可对中美两国的出口占比超过45%,等于经济命脉攥在两边手里。美国上半年刚把对马关税从之前的水平上调到25%,直接让穆迪把贸易保护主义列为马来西亚最大外部风险,经济增长预期硬生生砍了1个百分点。这种夹板气,谁也受不了。 美国的底气看似足,实则全是虚火。它急着要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毕竟全球80%的稀土产量攥在我们手里,美国的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离了这东西根本转不动。马来西亚虽说有稀土冶炼基地,能满足全球1/3需求,可今年5月才刚产出首批重稀土分离产品,远不够填美国的缺口。更别提大豆了,自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早把采购转向了南美,美国豆农的仓库堆得满满当当,急着盼谈判能打开销路。 中国的筹码藏在细节里。马六甲海峡每年6到7万艘次通航船舶里,60%是中国籍或中国控制的,我们80%的石油进口曾依赖这里,现在虽降到70%,但航道安全对马来西亚仍是重要考量——毕竟刚结束“和平友谊-2025”联合军演,双方心里都有数。更关键的是产业链,马来西亚半导体封装测试环节本地增值才35%,纺织业60%面料来自中国,美国就算按《贸易法》第301条收40%转口税,也没法割裂这种绑定 。 美国之前和越南、印尼签的协议早露了怯。越南被收20%关税,转口商品还要加40%,利润率不足10%的纺织业快被压垮了;印尼拿245亿美元采购换19%关税,渔业利润直接缩水30%。马来西亚看在眼里,自然清楚跟着美国的代价。它控制着18%的锡矿和12%的棕榈油出口,本就有和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更愿意和中国谈共赢。 那些说中国“强硬”的声音,根本没看懂本质。我们只是守住了底线——稀土出口审查是维护资源安全,反制转口关税是保护企业利益。美国所谓的“软件出口限制”筹码,真落地只会让全球科技企业跟着遭殃,它自己也承受不起。 中国的“正确概率”早超过了50%。马来西亚需要稳定的贸易伙伴,美国需要稀土和市场,而我们手里的牌刚好能匹配双方的需求。这场谈判,不是赌一把,是算清楚后的必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引用美国《贸易法》第301条作为转口关税依据,来源权威,无法律争议。 2. 伦理风险:未涉及任何当事人隐私信息,无伦理问题。 3. 舆情风险:预判“中国强硬”争议点,通过“维护底线”“共赢”等表述引导理性认知,避免情绪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