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赫鲁晓夫当上了苏联第一书记,马林科夫当上了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形成了双头

万家润娱乐一 2025-10-26 00:04:44

1953年赫鲁晓夫当上了苏联第一书记,马林科夫当上了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形成了双头政治。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这两个职务都是斯大林一个人同时担任而且乾纲独断。 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苏联领导层赶紧调整。马林科夫作为斯大林的亲信,先当上部长会议主席,还临时兼了第一书记,负责政府日常运作。没几天,赫鲁晓夫就接手第一书记,管党务和组织工作。 这样一来,苏联就出现双头领导的格局,党政分开管理,和斯大林时代一人独揽大权形成鲜明对比。斯大林在世时,所有重大决定都由他一人拍板,部长们只能执行,不敢多嘴。现在两人分权,决策需要协商,避免了极度集中的风险。 但这也埋下隐患,两人背景不同,马林科夫偏向行政,赫鲁晓夫擅长党内动员。双头模式一开始是为了稳定过渡,防止权力真空引发混乱。苏联高层包括贝利亚、莫洛托夫等人,也在其中搅和,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暂时主导。 马林科夫推动新经济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赫鲁晓夫则强调党对政府的领导,巩固自己的位置。这种分权在短期内缓和了内部矛盾,但竞争很快就浮出水面。 这种双头往往是过渡阶段,最终会有人胜出。苏联民众起初对变化抱有期待,因为斯大林后期政策严苛,经济压力大。现在领导层调整,带来一些松动。 斯大林时代,领导不怎么管老百姓日子,民众穷苦不说,还得面对各种不确定。现在领导争宠,政策向民生倾斜,民众生活有点起色。马林科夫的政策深得农村人心,流传顺口溜夸他。赫鲁晓夫的楼房项目,让城市工人家庭搬进新家,缓解拥挤。 两人分权,本来是为了集体领导,但实际成了权力斗争的起点。贝利亚作为内务部长,本来也想插一脚,但很快被清除。1953年夏天,贝利亚被逮捕处决,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联手除掉这个威胁。 195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会议上批评马林科夫政策,强调党领导一切。马林科夫的农业改革虽受欢迎,但重工业投资减少,引起党内不满。赫鲁晓夫抓住机会,动员支持者,逐步削弱马林科夫影响。 1955年2月,马林科夫在压力下辞去主席职务,由布尔加宁接任,但实权已向赫鲁晓夫倾斜。赫鲁晓夫继续推动改革,二十大上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马林科夫转任副职,后被贬到地方。双头政治只维持两年,就因内部斗争瓦解。 赫鲁晓夫上位后,合并党政职务,1958年当上部长会议主席,重回一人领导模式。但他不同于斯大林,推行去斯大林化,释放政治犯,缓和国际关系。双头时期的政策遗产延续,农业和住房改革成为基础。

0 阅读:51
万家润娱乐一

万家润娱乐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