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杨振宁办公室的保险柜,打开,里面不是什么机密文件,是四百万美元的存单。那是他把美国房子卖了的钱。一分没留,全扔给清华了。 清华园里的科学馆一楼,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藏着一个普通的保险柜,这个保险柜的主人就是杨振宁。 1929年,他跟着担任清华算学系教授的父亲来到清华园,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光,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刻进了他的记忆。 1945年,他以清华留美公费生的身份远赴海外深造,此后在物理学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与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让他在35岁时就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故土,牵挂着曾经培育他的清华园。 上世纪90年代末,已近八旬的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重振清华理科的辉煌当作自己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不仅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清华园定居执教,还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举动——卖掉自己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附近的房产。 那套房子承载了他多年的海外生活记忆,是他学术生涯黄金时期的居所,出售后换来的四百万美元,被他全部存成存单,锁进了清华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这笔巨款足以让晚年生活过得十分优渥,可杨振宁没有给自己留一分一毫。 他带着这张存单找到清华相关负责人,将全部款项无偿捐赠给学校,用于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 这笔钱像一剂强心针,为清华的基础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他的奔走和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著名数学家林家翘等一批杰出学者纷纷加盟清华,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多个曾经薄弱的学科迅速崛起,一步步走向国际前沿。 杨振宁的慷慨远不止于此,他把自己在清华的工资悉数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引进优秀人才。 2021年,他又将珍藏的两千余件书刊资料、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无偿捐赠给清华图书馆,促成了杨振宁资料室的成立。 除此之外,他还在国外发起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多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还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设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多次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缓和,他就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在海外积极介绍新中国的成就,为中美科技交流架起桥梁。 2015年,他放弃外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用行动表明自己扎根故土的决心。 即便到了89岁高龄,他仍能拒绝搀扶,自己爬上陡坡近距离欣赏贺兰山岩画,这份坚韧也体现在他对科研和教育的执着上。 80多岁时,他还坚持给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在黑板上一笔一划推演公式,把治学之道倾囊相授。 人们常说,民族脊梁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而真正的民族脊梁,也可以是在异国他乡仍心系故土的赤子,是功成名就后甘愿倾其所有回馈祖国的学者。 他的保险柜里,锁着的不是财富,而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