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和徐志摩缠绵过后,回到家中,发现丈夫王赓已经等候她多时。万万没想到,王赓将干净的衣服递给她,说道:“赶紧换身衣服吧!”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嫁给了27岁的王赓。这个男人可不是普通人,他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学习,1918年以全年级第12名的成绩从西点毕业,回国后担任陆军部航空局委员,还曾随团出席巴黎和会。婚礼办得很隆重,媒体的标题是”一代名花落王赓”,两家都觉得这门亲事门当户对。 婚后的日子并不如外人看得那么美好。王赓是个工作狂,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事业,经常为了工作埋头研究到深夜。1923年他晋升陆军少将,1924年又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厅厅长,常年在外地任职。陆小曼却受不了这种生活,她从小在交际场长大,习惯了热闹和被人追捧,根本不愿意跟着丈夫去苦寒的东北,更受不了独守空房的寂寞。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陆小曼在日记里写过,母亲那一辈人觉得夫荣子贵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个人的喜怒哀乐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她们理解不了自己的痛苦。王赓虽然也会在假日陪妻子休闲,但他对婚姻的态度很传统,认为夫妻感情应该细水长流,可以通过磨合来解决问题。这跟陆小曼追求的浪漫和激情完全是两码事。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作为翻译陪同左右。王赓负责警备工作,陆小曼也参加了接待活动。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跟王赓算是师兄弟,两人很快成了朋友。王赓工作太忙,陆小曼又总想出去玩,他就经常让徐志摩陪着妻子去看戏、游玩。他这人太善良,从来没想过会出什么问题。 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发展的。徐志摩本来就是个浪漫的诗人,对陆小曼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很有好感。陆小曼也被他的才华和温柔所吸引。两人朝夕相处,感情就这么悄悄变了味。尤其是王赓调到哈尔滨后,北京几乎成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天下。 1925年春节期间,王赓得知了两人的事。他从哈尔滨赶回北京,试图挽回这段婚姻。有一天晚上,陆小曼跟徐志摩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王赓早就在客厅等着了,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看着妻子推门进来,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站起来拿了套干净衣服递过去。这个举动让陆小曼当场就愣住了,她明白丈夫已经什么都知道了。 王赓没有大吵大闹,也没有当面撕破脸。他选择了最体面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陆小曼向他提出离婚,他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同意了。为了办成这件事,徐志摩的朋友刘海粟还专门组了个局,把三个人叫到一起谈。徐志摩给王赓写了封长信,内容到现在也没人知道。1925年9月,王赓和陆小曼在上海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时有个细节很少有人知道。陆小曼发现自己怀了王赓的孩子,但为了跟徐志摩在一起,她瞒着两个男人跑到一个德国诊所做了流产。这次手术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导致她终身失去了生育能力,身体也落下病根。 1926年10月3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徐志摩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经过胡适、刘海粟等人斡旋,老人才勉强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请梁启超证婚。婚礼上,梁启超当着两百多位宾客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训斥,说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用情不专离婚再娶,希望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结婚。这番话让现场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王赓没有去参加婚礼,只托人送了份厚礼,附上亲笔写的七个字:苦尽甘来方知味。这话里的意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后来有人问起这段往事,王赓说自己是爱陆小曼的,但既然她认为离开后能更幸福,自己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这份洒脱对一个传统男人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婚后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生活得并不顺遂。陆小曼的生活习惯一点没变,依旧大手大脚地花钱,租豪宅、雇佣人、出入高档场所。徐志摩为了养家,不得不同时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还要赶写文章赚稿费。两人经常为钱的事闹矛盾。徐父更是直接断了经济支持,表示不认这个儿媳妇。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途中遇上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撞山坠毁。他去世时才34岁,留下陆小曼一个人。陆小曼悲痛欲绝,为了排解痛苦,她开始频繁出入舞厅戏院,还在翁瑞午的建议下吸上了鸦片。整个1930年代,她的生活一团糟。 讽刺的是,在陆小曼最困难的时候,王赓又出现了。他派人送钱,帮她戒烟,安排医生治病。陆小曼想复婚,王赓却拒绝了,因为他在1937年已经另组家庭,有了一儿一女。1942年,王赓随军事代表团赴美途中,在开罗因病去世,年仅47岁。 晚年的陆小曼回归平静,专心研习绘画。1956年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算是在艺术上有了正式身份。她整理徐志摩的遗作,编成好几本书,花了几十年时间。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