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来第一次亮相后,有人问台积电前研发负责人,浸润式光刻机发明者林本坚,中国大陆

老阿七说史 2025-10-24 10:49:26

新凯来第一次亮相后,有人问台积电前研发负责人,浸润式光刻机发明者林本坚,中国大陆能不能超过台积电,他就说我们干得太辛苦,大陆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怎么理解呢? 这话一出,整个半导体圈都安静了,说这话的人是被称为“浸润式光刻之父”的重量级人物,他不光懂技术,更清楚这行的“内卷”有多狠。 就在中国半导体新秀“新凯来”首次公开亮相之后,林本坚这番话一语中的,引爆了对中国芯片突破路径的重新审视。 这可能是对中国芯片发展战略的一次方向性提醒,不是非得复刻台积电三十年的血汗史,中国大陆或许可以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芯”路。 台积电确实是全球代工龙头,但它的成功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熬和重压,在芯片这行里,想做到“0.1毫米不差”,靠的是资金堆、时间磨、人力扛。 2022年,台积电的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元,但依然被全球供应链波动拖了后腿。 想造一颗芯片,得仰赖美日设备、欧洲材料、东南亚封装,任何一环出问题,整个产线就得停。 林本坚作为台积电的老将,当然清楚这条路有多“苦”。 新凯来的出现,正好打破了这套传统模式,它不是只做一个环节,而是打包做设计、制造、封装、设备一条龙,目标就是干掉这些被卡脖子的“外链”。 这不是说台积电模式不好,而是中国大陆有机会,不必再走“别人吃过的苦”,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整个链条收回来。 新凯来的亮相,不是简单地说“我们也能做芯片”,而是直接抛出一个大招:我们不拼单点制胜,而是拼系统集成。 它的打法像极了“芯片界的特斯拉”:特斯拉不是光做电池,而是把电池、电机、AI算法全部打包,靠整合来降本提效。 新凯来也一样,从芯片设计到设备制造,从稀土材料到封装测试,全部自己来。 中国有这个底气吗?当然有。 稀土储量全球第一,光是抛光液和光刻胶里的稀土原料,就已经让不少国家离不开中国。 而且,中国电力便宜、市场大、人才多,政府还直接上马“芯片大基金”这种国家级投资。 相比之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厂时,被当地工人吐槽“流程太复杂”,连设备搬运都出问题。 新凯来这种“本土全链条”的模式,在效率和成本上,可能就是未来的“捷径”。 很多人把半导体看成技术竞赛,但林本坚的话其实在提醒:这更是一场“路径博弈”。 台积电走的是“制造为王”,靠几十年经验和欧美设备堆出了今天的地位,但这条路,不只代价高,而且太依赖外部。 中国要想真正在芯片上站稳脚跟,不能只是“复制台积电”,而是要想清楚:我们能不能把游戏规则改了? 新凯来如果成功,就不是“中国也能做芯片”,而是“中国把芯片这事重新定义了”。 比如,IC Insights预测,如果中国能实现芯片制造的流程标准化,5到10年内AI芯片的成本可能下降50%以上。 这意味着原来只有大公司能用的AI能力,将来可能连小微企业、普通家庭都能用上。 这就像当年手机从“大哥大”变成“千元机”,不止是价格的事,而是整个产业生态随之改变。 稀土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尤其是在光刻、抛光、封装等环节,中国不仅掌握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稀土资源,还在加工和提纯技术上领先。 2023年起,中国开始对部分高端稀土产品实施出口许可制度,等于是把“芯片原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看能源,芯片厂是电老虎,但中国有全球最稳的电网和最便宜的工业电价。 2022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而且大部分来自清洁能源,这对一个追求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产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政策上,中国也不是任由市场自发博弈,而是直接上“国家队”,“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芯片是重中之重。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台积电、三星甚至英特尔都望尘莫及的。 再往远处看,新凯来的战略不止是芯片,更是围绕AI构建新生态。 现在AI最大的瓶颈,不在算法,而在“算力贵”,一个大模型要跑起来,至少几十万美元起步,普通企业根本用不起。 如果中国能把AI芯片成本打下来,可能就像当年联想、华为做手机一样,把AI带进千家万户。 麦肯锡预测,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因中国新势力的崛起发生重构,尤其是在AI芯片领域,如果成本能降低一半以上,那些还在“PPT阶段”的AI应用,可能立马落地。 林本坚的那句“换个思路”,不是一句客气话,是对一个时代的预判,他看过台积电的黄金岁月,也看到了它的代价。 中国大陆今天的选择,是继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还是想办法构建属于自己的芯片逻辑?新凯来的出现,或许就是一次尝试。 从资源到政策,从模式到布局,中国不一定要追着全球龙头跑,而是有可能用自己的节奏,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等到那一天,全球可能发现,中国芯片不是“追上来了”,而是“改规则了”。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