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先说说印度一开始为了拉苹果过来下了多大功夫。2025年初的时候,印度直接给了2300亿卢比的补贴,差不多合196亿元人民币,没过多久又追加了27亿美元的激励政策,专门给苹果和它的供应商降关税、补生产成本,就是盼着苹果把供应链从中国迁过去。 在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下,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和塔塔集团已经在印度投了超过50亿美元,建了五座大型制造工厂,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全球出货量占比也从之前的很少一部分涨到了25%,看起来双方合作得挺好。 可谁也没想到,产线刚落地、产能刚提上来,印度就拿出了1961年颁布的《所得税法》。 关键是里面的“业务关联”条款,按印度税务部门的说法,苹果自己买了高端生产设备,交给代工厂用,就算设备所有权还在苹果手里,也会被认定为“对工厂有实际控制权”,这样就得按苹果的全球利润缴税,而不只是算印度本地的收入。 苹果2024财年全球营收有3830亿美元,可印度市场其实只占不到2%,要是真按全球盘子缴税,保守算都得掏数十亿美元额外税款,相当于白给印度打工好几年。 可能有人会问,60多年前的法律怎么现在才拿出来用?其实这不是印度第一次这么做,2017年F1赛事就是因为对赛道拥有控制权,被印度按这条款征了税,现在只是把这个先例搬过来套在苹果身上。 而且印度1961年的《所得税法》里确实有相关规定,第二章就明确了跨国公司在印度的纳税义务,只要被认定有“业务关联”,不管利润是不是在印度产生的,都可能被征税。 后来2001年印度还根据OECD的规则加了转让定价的条款,防止跨国公司转移利润,现在正好用这些条款来认定苹果的纳税责任。 苹果现在的处境挺尴尬的。它在中国制造时也用类似模式,自己买设备给代工厂,却不用交额外的税,可印度的法律解释完全不一样。 要是不缴税,印度工厂可能停摆,之前投的钱就打水漂了;要是缴了,不仅损失大,还开了个坏头,以后印度指不定还有别的要求。所以苹果最近一直在游说印度政府修改税法,高管们跟印度官员沟通了好几个月,希望能调整“业务关联”的认定标准,别因为提供生产设备就征税,但印度政府担心修改法律会削弱自己对跨国公司征税的主权,一直没松口。 印度这时候提征税,跟它自身的财政情况也有关系。2025年8月莫迪政府宣布要改革商品和服务税,把原来的四档税率并成5%和18%两档,虽然能简化税制,但预计会让中央和邦政府损失200亿美元的税收。 各邦本来就担心收入减少,印度财政压力不小,这时候对苹果这样的大公司按老法律征税,很可能是想弥补税收缺口。 毕竟苹果在印度的业务已经有了规模,现在“收割”能拿到真金白银,而且有法律条文当依据,表面上也说得过去。 不过这事也让其他外资企业有点担心。 本来印度吸引外资靠的是优惠政策,现在企业刚把产线搬过去,就用老法律加码征税,难免让人觉得政策不稳定。 但苹果已经骑虎难下了,它把印度当成供应链多元化的关键中心,中国虽然还占全球iPhone生产的75%,但苹果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所以就算现在被征税,也不太可能轻易撤出印度。 目前双方还在僵持着,苹果还在跟印度政府协商,这事最后怎么解决还不好说。 但从这件事能看明白,印度1961年的《所得税法》确实有这样的条款,不是临时想出来的“套路”,只是之前为了吸引投资没严格执行。 现在苹果产能起来了,印度就拿出法律较真,本质上是想在吸引外资和增加税收之间找平衡,只是这种做法让苹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