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不幸被国民党抓获,就在他认为自己的革命生涯可能走到尽头时,审讯室的门打开了,走进来的人,竟是他昔日在黄埔军校十分器重的学生鲍靖中。 彼时的上海早已被白色恐怖笼罩,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正酣,帮会武装与国民党军队联手,在街巷中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商务印书馆的工人纠察队总部刚被攻占,三千余支枪械被缴,鲜血染红了闸北的石板路。周恩来作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核心领导者,自然是国民党“清党”的头号目标,审讯室的空气里都弥漫着血腥味与杀机。 鲍靖中的出现像一道惊雷,让周恩来也略感意外。这位黄埔四期毕业的学生,曾在东征战役中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营长,此刻已是国民党第二十六军的中校团长,驻防浦东。但他骨子里的进步倾向从未泯灭,看着眼前这位昔日在军校言传身教、倡导国共合作的恩师,再想到蒋介石背信弃义、屠杀同胞的暴行,鲍靖中内心的天平早已倾斜。 他没有按流程审讯,反而屏退了所有看守,低声表明了营救之意。要知道,当时师部里分歧严重,副师长力主就地枪决周恩来,参谋长则主张请示师长薛岳,任何一点风声泄露,不仅救不出恩师,自己也会身首异处。鲍靖中敢冒这个险,靠的不仅是师生情谊,更是对革命正义的坚守。 他迅速找来一套士兵军服,让周恩来换上,趁着夜色准备撤离。可就在即将走出团部时,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突然到访——这位同样是黄埔出身的军官,也曾受教于周恩来。鲍靖中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计划败露。 没想到酆悌察言观色间已然洞悉一切,却只是假意询问了“清共”进展便转身离去,没有点破半分。这短暂的交锋里,藏着乱世中难得的默契,也印证了周恩来在黄埔师生心中的分量。 躲过这一劫,鲍靖中带着周恩来一路闯关,骗过了几道岗哨的盘问,最终将他安全送到火车站附近。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不仅挽救了一位革命领袖的生命,更成为黑暗年代里人性光辉的见证。 多年后周恩来成为总理,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恩情。1950年视察南京时,他便委托当地政府打听鲍靖中的下落,1956年终于取得联系,1957年更是特地登门探望,还叮嘱有关部门照顾好这位昔日的救命恩人。 有人说鲍靖中是赌对了命运,可在那个生死抉择的瞬间,他赌的其实是心中的道义。蒋介石以为靠武力就能消灭革命火种,却忘了人心向背才是根本,鲍靖中的选择恰恰证明,真正的信仰与情谊,从不会被强权裹挟。 在山河破碎、阵营对立的年代,总有这样的人跨越立场,坚守良知。他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人性中最珍贵的正义之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前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