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俄罗斯9年现在还是零!如今时机成熟,中国自己干了。2025年初,中国船舶集团宣布完全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实现批量生产,该机型国产化率超80%,核心部件全部自主配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船舶动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的漫长征程。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赛道上,中国曾经长期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尤其是在船舶和航空动力这种核心领域,国外厂商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筑起了高高的专利壁垒,咱们只能乖乖交学费、买授权,活脱脱一副“冤大头”的模样。 就拿船用低速机来说,全球市场基本被德国MANB&W和芬兰瓦锡兰两家巨头垄断,前者的市场份额高达80%,后者也占了16%,几乎形成了寡头割据的局面。 以前咱们造一艘船,光是发动机的专利费就得掏出售价的一成多,相当于每卖一台机器,就有十分之一的利润白白流入国外厂商的口袋,更憋屈的是,核心技术被攥在别人手里,对方说涨价就涨价,说断供就断供,咱们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这种被动的局面,在航空领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2012年启动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本想借助俄罗斯的PD-26发动机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结果俄方打着合作的幌子,实则想利用中国的资金和市场重建自己的航空制造体系,不仅在技术路线上反复无常,还搞出“双轨制”的幺蛾子,之前达成的共识说不认就不认,每次开会都要推倒重来。 这场耗时11年的合作最终在2023年彻底泡汤,说好的技术影子都没见着,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让咱们彻底看清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靠合作更是镜花水月,唯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被逼到墙角的中国制造业,终于开启了“自主闯关”的模式,而5000千瓦级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的批量生产,就是这场攻坚战的重要胜利。 这款由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制的发动机,从设计到交付足足花了五年时间,研发团队啃下了预燃室点火、动态氧浓度控制等一个个硬骨头,其中动态氧浓度控制技术更是全球首次应用,直接让发动机的功率提升了4%,还显著降低了燃油消耗率。 更值得骄傲的是,它的电控系统、增压器这些以前被国外卡脖子的“心肝宝贝”,第一次换上了咱们自己的产品,整机关重件国产配套率达到了80%,这意味着该功率段的船用低速机基本可以摆脱国外专利许可生产模式,实现自主研制。 作为目前全球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机,它主要以天然气为燃料,相比传统柴油机碳排放降低20%以上,正好踩中了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风口。 好消息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在CX40DF实现突破的同时,陕柴重工自主开发的SXD6L40/52G中速大功率燃气发动机也顺利通过了性能鉴定,这款国内缸径最大、单缸功率最大的燃气发动机,单缸功率达到了605千瓦,填补了国内中速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的空白。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以前咱们连一些基础的精密零部件都造不好,现在不仅能造出高性能发动机,还能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从“造得出”到“造得好”再到“造得精”的转变,正是中国高端制造实力的最好证明。 回望这场漫长的自主创新征程,不难发现每一项突破都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制造业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以前咱们在高压共轨系统这种发动机“大脑+心脏”的核心部件上,长期被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外资巨头垄断,南岳电控花了八年时间才拿出第一套自主系统,为了打开市场甚至立下军令状免费试用,最终靠着中科院研发的新型密封材料解决了核心难题,才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同样体现在船舶和航空动力的研发中,CX40DF的研发团队用五年时间攻克多项国际难题,陕柴重工在中速大功率燃气机领域实现零的突破,航空发动机研发团队更是与C919项目同步推进,这些都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啃硬骨头”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咱们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还构建起了完整的技术链和供应链,就像潍柴雷沃花了30余年打破国外增压器垄断一样,越来越多的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不仅让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还迫使外资产品降价近10%,这种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才是中国高端制造最坚实的底气。 未来,随着更多国产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高端制造必将在全球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这些靠自己双手搞出来的成果,正是我们与世界强国掰手腕的最大资本。
中方迎喜讯,荷兰没想到,明劫中企第五天,中国芯片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半导体这场大
【7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