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昨晚抛出的 80 度增程方案,直接把 “大电池增程是不是伪命题” 这个话题吵上了热搜。一边是 “80 度电才够日常通勤,偶尔用油才叫最优解” 的拥护声,一边是 “为一年几次的长途背大电池,纯属自找负担” 的吐槽,这事其实没法一概而论,但掰开揉碎了看,多数人可能都在为小概率场景买单。
先得承认,大电池增程确实精准踩中了一部分人的 “既要又要” 心理。如果家里是三口以上,每年固定有两三趟跨省自驾,那 80 度电池 + 增程器的组合确实香 —— 工作日通勤纯电跑,一周充一次电足够,周末周边游不用规划充电,春节回老家赶高速也不用跟人抢充电桩,这种 “城市用电、长途用油” 的灵活性,是纯电暂时替代不了的。就像零跑 D19 增程版,纯电续航能到 500 公里,日常代步完全是纯电体验,真要跑长途还有 40 升油箱兜底,这种配置对高频长途家庭来说确实是刚需。
但问题是,大部分人根本达不到这个使用场景。有数据显示,增程车主 90% 的里程都在用电,可决定买车的关键因素里,“不怕长途” 却占了 73%,说白了就是被 “续航焦虑” 绑架了。很多小两口或者三口之家,一年全家一起长途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就市区上下班、接娃买菜,40 度电池其实就够了,非要上 80 度电池,相当于每天背着 100 多公斤的多余重量跑,不仅电耗高了 5%-8%,亏电油耗也跟着涨,零跑 D19 增程版亏电油耗虽然没公布,但同级别车型从 40 度电升级到 60 度电后,馈电油耗从 6.2L 飙到 7.8L 的例子有的是。
更关键的是,选大电池增程不是多花点钱买电池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一堆看不见的牺牲。就拿零跑 D19 来说,增程版虽然也搭了 800V 平台,但比起纯电版的 1000V 高压平台,充电速度和电机功率都降了级,更别说纯电版还有三电机、720 公里续航这些配置,增程版根本拿不到。要是换成理想那种增程和纯电分平台的车型,牺牲就更大了 —— 增程版不仅没有纯电版的低风阻设计,空间被增程器挤占,连 800V 快充和 5C 大电池都得放弃,等于用智能化和续航体验换了个增程器。而且大电池几乎铺满底盘,不仅挤占储物空间,底部撞击的热失控风险也比小电池高得多。
再看政策面,这周发改委刚印发的充电设施 “三年倍增” 方案,到 2027 年底要建 2800 万个充电设施,高速服务区还要新增 4 万个 60 千瓦以上的快充枪,以后高速充电只会越来越方便。到时候纯电补能和加油的差距越来越小,大电池增程的 “长途优势” 只会越来越弱。更别说成本账了,每增加 10 度电成本就得涨 6000 块,80 度电池比 50 度贵近 2 万,这笔钱按每年跑 2000 公里用油算,够加 2500 升油,能用上十年八年。要是开个六年换车,增程车残值率比纯电低 15%,算上油费、保养费,里外里差出小十万,这笔账其实很不划算。
说白了,大电池增程从来不是 “普适解”,只是 “小众适配”。它只适合那些充电不方便、又高频长途的家庭,对绝大多数日常通勤为主、偶尔短途出游的用户来说,纯电版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 不仅没有增程器的保养麻烦,还能享受到高压快充、更大空间和更低的长期成本。零跑 D19 的纯电版其实就很能打,1000V 平台 + 115 度电池,充电 15 分钟能补 350 公里,完全能覆盖绝大多数场景。
所以别被 “大电池 = 超级增程” 的宣传带偏了,买车前先算清楚自己一年到底跑几次长途,再看看家附近的充电条件,不然花大价钱背个 “移动充电宝”,最后只会沦为摆设。
零跑 d19 零跑汽车 纯电还是增程 新能源汽车 大电池才是超级增程 增程 大型 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