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报道,上海一老人过世,由于一生未婚、无子女,百万遗产被收归国有!不料,堂妹提出异议,她说自己长期照顾老人,并在他病重期间悉心照料、身后操办丧事,要求继承老人的遗产,并与民政局“对簿公堂”,法院判了! 10月19日光明网报道,今年7月上海杨浦区发生了一件让人深思的遗产纠纷案,李老伯去世后留下了价值百万的遗产,包括一套房产、一辆汽车和几十万存款。 由于他终身未婚、膝下无子,按照法律规定,这笔遗产本该收归国有,但是一位特殊的亲人站了出来,改变了这个结局。 李老伯的堂妹李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得部分遗产,说起来两人的关系还挺特殊,李老伯是李女士大伯的养子,严格来说并无血缘关系,但就是这位名义上的堂妹,在李老伯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扮演了比亲人还亲的角色。 李老伯年轻时在国企工作,一辈子勤勤恳恳,攒下了不少家底,可人到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独居的日子越发艰难,就在这时李女士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堂哥的责任。 起初只是隔三差五过去看看,帮着买买菜、收拾收拾屋子,后来李老伯行动不便了,李女士索性天天往他家跑,早上送早饭中午做午餐,晚上还得过去看看有啥需要帮忙的,邻居们都说李女士比亲闺女还贴心。 最难熬的是李老伯病重住院那两个月,李女士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小房间,白天黑夜守在病床前,喂饭喂药、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这些脏活累活她一个人全包了,医院的护士都感慨现在这样的亲人真是少见。 李老伯去世后丧事也是李女士一手操办的,从联系殡仪馆到通知亲友,从选墓地到办追悼会,她忙前忙后让老人走得体面,办完后事她本想着就这样了,毕竟照顾老人是出于情分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可当得知百万遗产要充公时,李女士心里还是有些不甘,这些年的付出难道就这样一笔勾销,思来想去她决定试试法律途径。 李女士准备得很充分,她保留了这些年照顾李老伯的各种凭证,购物小票、医药费收据、住院陪护记录,甚至还找来了几位邻居作证,这些材料厚厚一叠,记录着她对老人点点滴滴的照料。 法院受理此案后进行了详细调查,根据《民法典》第1131条的规定,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得适当的遗产,这里的扶养较多主要看三个方面,照顾的时间长短、情感投入程度和经济付出多少。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李女士确实对李老伯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照料,符合扶养较多的条件,最终判决将那套最值钱的房产判给了李女士,而汽车和存款则按原计划收归国有。 这个判决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说这是法律的温度,让善良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也有人认为这开了个好头,让那些真心照顾老人的人看到了希望。 其实这个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真正照顾他们的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邻居、朋友或者远房亲戚,法律认可这种事实扶养关系,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不过目前法律对于扶养较多的认定还比较模糊,主要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如果能有更细化的标准,比如照顾时间达到多少年、付出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分得多少比例的遗产,会让这类案件的判决更加公平透明。 这个案子也给很多人提了个醒,对于老人来说提前立好遗嘱很重要,可以避免身后的纠纷,对于照顾老人的人来说,保留好相关凭证也很必要,关键时刻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整治彩礼整治那么久,都没效果?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