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福星徠说事 2025-10-21 13:54:14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多年前中国电磁技术泰斗马伟明院士的一句话,如今成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精准预言:“美国虽抢先用了电磁弹射,但没真正搞懂原理,急着上马必出问题”。   当时没人想到,这个耗资170多亿美元(约千亿人民币)的“海上巨无霸”,会沦为全球笑柄。   福特号2005年动工,2017年服役时排场十足,却藏着致命隐患。   最核心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成了“老大难”:2020年测试平均181次就故障一次,2025年虽提升到400次,却离4166次的设计目标差了十倍。   更为离谱的是,高达35%的能量竟无端损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福建舰同款系统的能量损耗率仅为5%。如此差距,令人咋舌。   美国军方早没了耐心,2019年就给过最后期限:2022年3月底必须解决零件缺陷。   可问题越拖越糟,二号舰“肯尼迪号”2011年开工,原计划2022年服役,如今推迟到2027年3月,95%的进度卡了数年,舰体锈迹斑斑。   随着“尼米兹号”明年退役,美军航母将从11艘减到10艘,空窗期已无法避免。   福特级的困局,远不止技术失误那么简单。   马伟明院士早点破关键:美国选错了技术路线,中压交流电加机械储能的组合本就先天不足,而中国直接采用更先进的中压直流技术,一步到位。   这不是“慢工出细活”的问题,而是从根上就走了弯路。   美国制造业潜藏着“空心化绝症”。全国仅余一家具备航母制造能力的船厂,工人平均年龄高达55岁,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5%,凸显其制造业青黄不接、前景堪忧。   特种钢材产能不到三十年前的三成,连原材料都要凑活。   更要命的是监管繁琐,《清洁空气法》《国际武器贸易条例》让合规成本飙升,技术共享要等数月甚至数年。   最讽刺的是战略冒进,美国想靠福特级“弯道超车”,却在F-35C没定型时就敲定弹射器参数,导致如今无法弹射满油满弹的隐身战机,反而不如老“尼米兹”的蒸汽弹射靠谱。   就像特朗普曾吐槽的,花了翻倍的钱,造了艘“不好用的玩具”。   反观中国,福建舰2025年已完成第八次海试,歼-15T、歼-35弹射测试全成功,靠的正是“先验证再上舰”的稳重,以及完整的造船产业链支撑。   这对比不是偶然,是“扎实做事”与“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   福特级的烂尾,本质是美国制造业衰退与战略浮躁的缩影。   砸进去的百亿美金,成了技术冒进的“学费”。   如今骑虎难下,停建亏更多,续建问题不断。   马伟明院士的预言成真,从来不是“嘴仗赢了”,而是尊重科学规律的必然。   当中国航母稳步形成战力,美国还在为弹射器故障头疼时,或许该明白:军事霸权从来靠的是工业实力,不是纸面规划。   你觉得美国能在2027年前搞定福特级的问题吗?中美航母技术的差距还在拉大吗?

0 阅读:0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