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海洋侦查系统现实水平。两三年前的一篇简短博文,整理下炒个冷饭。系统内的主

涵雁聊军事 2025-10-21 11:04:25

“神话”海洋侦查系统现实水平。

两三年前的一篇简短博文,整理下炒个冷饭。

系统内的主要定位工具US-A有源雷达卫星研制于70年代初,星载反应堆热功率100千瓦,电功率3千瓦,雷达输入功率应不大于2千瓦,考虑磁控管的效率,以及低脉冲重复频率的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和当时脉冲压缩波形的技术限制,星载雷达平均功率不超过500瓦。此平均功率于当时的大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相仿,对CV编队最大探测距离三四百公里。

苏当时的典型机载雷达(包括火控雷达、预警雷达、对海搜索雷达)无捷变频,无大带宽,无数字处理机,更加没有合成孔径等目标识别技术(SAR实时处理必须依赖数字处理机以及配套的作战程序,如果模拟处理需要用相干胶片法,没有办法实时处理)。可以认为US-A无法有效对抗海杂波和有源、无源干扰,更加无法识别目标类型。

七十年代最好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是美军P-3反潜机使用的潜望镜检测雷达APS-116,该雷达具备分米级的距离分辨率,以及频率捷变、高瞬时带宽等特点,P-3除反潜为也是北约主要对海搜索空基平台,负责在广阔的大洋上用主被动手段为北约提供苏联海军行动预警。神话系统的主动星如果达到APS-116的水平,美国海军恐怕要认真对待了。

苏70年代水准的数传系统典型如军(师)级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光环”NASU使用的蓝天、绿松石,数字信号传输速度都很慢,只有每秒百字节的水平。而且信号调制使用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等较为简单的手段,带宽上无法传输复杂的目标信号,调制方法上缺乏有效的抗干扰手段。NASU使用的还是方舱级设备以及大型抛物面天线,卫星能允许的设备复杂度更加有限。

相比有源星,US-P被动星也被寄予厚望。然而苏联七十年代的无线电侦察水平是不太高的。当时苏联还没有实用的石榴石选频超外差接收机,战术飞机普遍使用宽开晶体视频接收机,即使是美国也只给高端战斗机F-15研制装备了超外差接收机,连F-14都在用海军标准的晶体视频接收机。给B1装备的多信道接收机尚在研制中,海军的舰载IFM接收机也到80年代初才铺开。

苏联当时的水平最多给卫星使用多个选频器并联晶体视频接收机,区分信号波段,但没有办法精确测频,频率精度大约在几百兆赫兹的水平。这就决定被动星没有办法分辨信号类型,美军只需要适当的无线电管制及布置一定数量的空基、海基假信号,就能使被动星失去情报价值,进而无法指引雷达星对准真实目标。

战略战术上真正成熟的雷达星、被动星美军九十年代后才走向成熟实用,其他国家则是二十一世纪的事了。雷达星关系到相参波形、大带宽、实时信号处理等方面,战略级的被动星则更加依赖数字接收机的深度发展,能对付各种灵巧波形是必修课。因此七八十年代苏联要组织有效的大规模反舰行动,必须依赖大型侦察机及潜艇、海战侦察船等多种手段。

0 阅读:70
涵雁聊军事

涵雁聊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