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从2023年开始荷兰就陆续给阿斯麦的设备出口设限,先是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后来连深紫外光刻机里的高端型号都要许可证,到现在干脆把限制范围扩得更大,摆明了要断供关键设备。可他们没想到,这招非但没卡住中国企业的脖子,反倒让国产设备来了个“逆风翻盘”,格力这波操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几年格力早就不是只做空调的家电厂商了,2018年就成立了集成电路公司,2023年更是砸了近百亿建碳化硅芯片工厂,现在已经有 100万台空调用的是自家造的芯片,年规划产能能到24万片6英寸晶圆。这种规模的芯片生产,设备就是“粮食”,要是被荷兰的规定卡了脖子,生产线停摆一天损失都得按百万算。 而且之前进口设备的套路格力早就摸透了,不仅价格贵得离谱,交货周期动不动就半年起步,后期维护还得看国外厂商的脸色,去年美国就撺掇荷兰限制设备维护服务,这要是真断了售后,设备就是一堆废铁。所以荷兰新规一落地,格力干脆利落取消订单,转头找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这波操作看似被动接招,实则是早有预谋的顺势而为。 能让格力这么果断的,根本原因还是国产设备早就不是当年的“青铜”水平了。就说北方华创,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的龙头,光深硅刻蚀机就卖了130多台,连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搞高端芯片研发,都指定要用他们家的设备,因为只有他家的机器能满足深宽比10:1以上、均匀性小于3%的严苛要求,双工艺腔设计还能保证生产不中断。 格力建的是碳化硅芯片工厂,这种第三代半导体对设备要求极高,得耐高压耐高温,北方华创早就跟国内晶圆厂磨合透了,他们的设备能直接匹配格力的生产线,不用像进口设备那样花几个月做适配。 中电科48所更不用多说,作为老牌科研院所,在半导体装备领域摸爬了几十年,手里的沉积设备、清洗设备都是经过量产验证的硬货,跟北方华创正好形成互补,两家联手完全能撑起格力的生产需求。 更让人惊喜的是交货速度,比原来进口设备早了四个月。以前行业里都默认半导体设备交付周期得12到16周,可现在国内企业早就打破了这个规矩,纳境科技甚至能把交付压缩到4周,核心就是把供应链攥在了自己手里,从设计到加工再到组装,每个环节都能随时沟通调整,不用等国外供应商的反馈。 格力这21.8亿的订单签了之后,北方华创直接从库存里调了部分核心组件,中电科48所派工程师驻场对接工艺细节,有问题当场解决。对格力来说,早四个月投产意味着能早四个月抢占碳化硅芯片市场,不管是给自家空调用还是卖给新能源车厂商,都是实实在在的先机,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其实这事往大了看,荷兰的限制反倒成了国产设备的“催化剂”。之前阿斯麦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还挺高,可连续几年的出口管制下来,2024年份额直接跌到了20% 左右,30多家荷兰半导体企业都急了,联名给政府写信要政策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丢了中国市场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中国企业这边,越被卡脖子越能爆发出动力,就像恒运昌那样,花了十二年攻克射频电源技术,打破美国巨头的垄断,现在成了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的核心供应商,让国产设备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脏”。格力这单生意就是个信号,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发现,国产设备不仅能用、好用,还更靠谱、更省心,毕竟供应链握在自己人手里,比看别人脸色过日子踏实多了。 现在再回头看,格力用真金白银投票,二十一点八个亿的订单既保障了自己的生产,又给国产厂商注入了信心,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能借着这笔订单优化产能、迭代技术,形成良性循环。以后要是还有国家想搞设备限制,估计中国企业只会更淡定,毕竟国产设备已经用实力证明了,所谓的“卡脖子”,反倒能变成技术突破的“垫脚石”。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