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氟化氢这些“芯片粮食“。 要知道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这些玩意儿可不是普通化工品,说是“芯片粮食”都谦虚了,简直是芯片制造的“命脉”,少了它们,再先进的晶圆厂也得停工歇业。 日本敢这么干,核心就是攥着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的话语权,尤其是在高端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这才敢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先说说光刻胶这东西,芯片制造的光刻环节就靠它来“绘制”电路图案,技术壁垒高到让很多国家望尘莫及。 全球市场基本被日本几家巨头牢牢把控,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这几家加起来就占了超过85%的份额,在最先进的EUV光刻胶领域更是达到95%以上的垄断程度。 咱们国内当时的情况有多被动呢?根据SEMI的数据,在KrF、ArF这类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上,国产自给率不足5%,12英寸硅片用的ArF光刻胶根本没有国内企业能大规模生产。 2023年信越化学因为福岛地震导致产线受损,直接就对中国大陆多家晶圆厂限制甚至停止供应KrF光刻胶,虽然东京应化试图填补缺口,但依旧造成了不小的供应缺口,不少晶圆厂只能缩减产能,原本每次能采购100公斤的光刻胶,后来只能拿到10到20公斤,价格还水涨船高,关键材料的稀释剂价格直接上涨50%,这成本压力最终还是得转嫁到终端产品上。 再看高纯度氟化氢,这东西是芯片蚀刻工艺的核心材料,腐蚀性极强还不好储存,日本企业在这个领域同样占据绝对优势。 之前日本对韩国断供时,就暴露了韩国企业93.7%的氟化氢依赖日本进口的窘境,咱们国内当时的依赖度也不低。 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库存周期短,企业一般只备1到2个月的货,一旦断供,生产线很快就会陷入停滞。 日本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断供,一方面是配合美国的技术封锁策略,2022年10月美国出台限制令后,日本立马跟进,2023年3月就公布了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修正案,对23种关键设备实施许可制度,7月正式生效后,日本对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额下半年直接下降了20%。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日本深知半导体材料是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优势,一旦中国突破这些技术,就会抢占其市场份额,所以才想通过断供来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但他们显然没算到,这种做法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需求市场,日本企业对华出口占比高达30%以上,断供相当于自断臂膀。 东京电子来自中国的营收占比直接下降5个百分点,信越化学、三菱材料因为失去稳定订单和原料供应,成本飙升,只能启用库存回收,2022到2023财年住友化学净利润暴跌96%,三井化学净利润减少53%,不少企业只能下调业绩预期。 面对这波断供冲击,咱们也没坐以待毙,一方面利用政策公示期的缓冲时间,加速囤积必要材料和设备,另一方面国产替代的脚步被彻底激活。 国家层面也加大了支持力度,2024年成立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册资本达到3440亿元,重点投向设备和材料领域,给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等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了日本的软肋,2023年7月,中国宣布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稀有金属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料,全球90%以上的供应都来自中国。 政策一出,欧洲镓价直接翻倍,锗价上涨30%,日本企业瞬间陷入原料短缺的困境,只能转向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采购,但这两个国家的产量加起来还不到全球5%,根本解不了燃眉之急。 到了2023年12月,中国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对美出口镓、锗、锑全面禁止,更是让整个西方半导体产业链紧张不已。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超过4000亿颗,2025年预计达到4500亿颗,自给率提升至25%,进口依赖度下降到55%。 而日本这边呢,不仅没能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丢失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原本想转移产能到印度,却因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连超纯水管道都需要进口,短期内根本形成不了有效产能。 日本大概忘了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打压半导体产业的教训,当时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定》让日本半导体市场份额从50%跌至10%,如今自己却走上了类似的老路,实在让人唏嘘。 说到底,日本这一刀虽然狠,但没捅到致命处,反而激发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斗志,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短期的封锁与反封锁,而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构建。 当国内企业在光刻胶、硅片、蚀刻液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当国产设备和材料逐步替代进口,所谓的技术封锁也就失去了意义。 日本的断供就像一记重锤,虽然砸得生疼,却也敲醒了我们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倒是成了我们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只不过这个催化剂的代价,最终还是得由日本企业自己来承担。
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
未央秘史
2025-10-20 19:45:16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