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期正式宣布,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启动出口限制,光刻胶和氟化氢被列为重点管控品类。在这十几种材料里,日本的光刻胶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0%,氟化氢的全球供应占比也达到70%。 这次突然出台的出口限制政策,无疑给国内芯片产业的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不确定性。 毕竟很多工厂一直依赖着日本的供货,短时间内要调整供应链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一些对材料纯度要求极高的先进制程生产线,可能会面临阶段性的供应压力。 说起来,光刻胶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就像一瓶普通的化学试剂,但它却是芯片制造中光刻工艺的核心感光材料,相当于芯片电路的“感光底片”。 芯片上那些精细到纳米级别的电路图案,全靠它来精准“打印”,只要纯度或者精度差一点点,造出来的芯片要么直接报废,要么性能会大打折扣。 一旦这种材料断供,就算能找到替代品,芯片的良品率也可能从原本的95%暴跌到30%以下,对生产企业来说损失巨大。 不过日本这次的限制措施,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数。 早在2019年,他们就对韩国采取过类似的手段,同样是限制氟化氢等半导体材料的出口,当时差点让三星、SK海力士这些韩国半导体巨头停摆。 如今轮到中国,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咱们的企业早就不是当年那种被动等待供货的状态,在国产替代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准备。 就拿光刻胶来说,湖北鼎龙去年投产的1000吨显示光刻胶生产线,已经给华为、小米等近20家手机厂商供货,国内市场占有率一下子冲到了60%以上。 在氟化氢领域,国内企业的突破同样亮眼。 多氟多早就攻克了最高等级的UPSSS级氢氟酸技术,现在拥有2万吨的半导体级产能,更厉害的是他们还能把磷肥生产的副产品氟硅酸转化成高端电子材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之前韩国企业就对咱们的氟化氢产品非常认可,现在国内芯片厂要更换供应商,其实也就是签个合同的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看日本的脸色。 当然,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在高端半导体材料市场,咱们还有块硬骨头要啃。 比如在先进的ArF光刻胶领域,恒坤新材的产品刚实现小规模出货,南大光电的产品还在客户验证阶段,距离14nm这样的先进制程量产还有不小的距离。 晶瑞电材为了攻克高端光刻胶技术,去年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甚至亏损了一两亿,这也能看出高端材料替代有多烧钱、多磨人。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内企业并没有躺平,都在咬牙攻关技术难题。 面对日本的出口限制,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加速突破,还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 比如商务部宣布对镝、铽等中重稀土出口实施配额管制,这些材料是制造日本丰田混动车永磁电机、美国F-35战机雷达系统的必需原料。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如果中国严格执行配额,日本车企每月将短缺3吨镝,相当于20万辆混动车的产能会蒸发,这对日本汽车产业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国家层面也在加大支持力度,半导体行业协会披露,国家大基金三期已经向12家材料企业注资344亿元,目标是把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15%提升到35%。 这种全产业链的扶持模式,其实借鉴了日本当年的发展经验,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日本这次之所以急于出台限制措施,其实背后也有自己的焦虑。 随着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巅峰时期的50%萎缩到了13%,信越化学的光刻胶业务利润率三年内从42%跌到了19%。 他们想趁着中国高端技术还没完全突破的窗口期,通过限制出口来遏制中国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做法显然打错了算盘。 2019年限制韩国,意外让中国氟化氢打开了国际市场;现在限制中国,只会让国产半导体材料加速成熟。 相信用不了两三年,国内厂商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还能像鼎龙在显示光刻胶领域那样,反过来抢占日本的全球市场份额。 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单一环节的垄断游戏,而是全产业链韧性的比拼。 未来,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攻克技术难关,就一定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安世半导体管理权博弈持续!中国区严正回应 傻了吧!安世半导体现在的管理团队,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