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

九鼎观世道 2025-10-19 17:24:15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年中国制造业的朋友圈里,流行起了一句玩笑:“欧洲封你一扇窗,中国自造一面墙。”最近,格力电器的一次“换购”操作又把这句玩笑变成了现实案例。 荷兰刚刚宣布,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列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全球半导体行业立刻神经紧绷。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格力不仅没有慌,反倒直接把30台原定进口设备的订单,全部换成了国产货,而且交付速度还比预期提前了整整四个月。这波操作,背后有哪些故事?中国企业是如何在“科技围堵”下实现逆转的? 很多人以为,半导体“禁运”这种大事,离家用电器企业还很远。但实际上,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格力这样的企业早就成了芯片和高端装备的重度用户。 每一台空调、每一部机器人背后,都离不开刻蚀机、外延炉这类半导体核心装备。荷兰新禁令一出,不仅影响了国内芯片厂商,连下游制造巨头都得重新盘算产线升级和供货风险。 不过,格力的底气并不是一天炼成的。早在2023年,格力就开始试水国产设备的适配,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设备拉进了自家生产线。 经过一年半的性能测试,国产设备在速度、精度、稳定性上都不输进口产品,甚至在部分关键技术指标上实现了反超。比如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定位误差做到了0.012毫米,中电科48所的碳化硅外延炉在材料缺陷控制方面还优于荷兰ASMI。更重要的是,国产设备的参数灵活性和服务效率远超进口品牌——调试可以随叫随到,维修响应只需两小时,再也不用担心“售后卡脖子”。 其实,国内设备制造商能有今天的突破,背后是无数企业的“被动倒逼”和主动创新。格力在这方面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十年前,因为数控机床被外资卡住核心参数,格力的生产线一度陷入停滞。 那时候,董明珠“豁出去”的一句话:“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自己造!”成了公司创新的起跑线。此后,格力先是搞定了600公斤级工业机器人,接着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领域实现国产化,用技术拉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也倒逼了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格局。 格力把自主创新的理念延伸到了核电、半导体等高壁垒领域。2016年,国产冷水机组首次进入核电站核心区域,打破了美国产品的垄断,后来又在11升一体电柜、芯片自研等领域持续发力。 每一次市场突破背后,都是企业长期高投入和研发团队“硬碰硬”攻关的结果。比如2017年,为了保证研发资金,格力甚至暂停了分红,顶着市值大幅缩水的压力,坚持押注“国产替代”这条路。 今天的格力已不仅仅是空调制造商。自2018年宣布“造芯”以来,格力的智能芯片和功率半导体已经用在自家空调、机器人等主力产品上,彻底摆脱了对外部芯片的依赖。 企业研发团队超过2万人,累计专利突破14万项,形成了覆盖设备、部件、整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董明珠说得很直接:“没有核心技术,你永远是被动的。”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中国企业的共识。 其实,格力的逆袭并不是个例。国产设备能大规模“上车”,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协同。 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以前只是默默无闻的设备供应商,如今正成为行业新“顶流”。更有意思的是,国产设备不仅在性能和价格上有竞争力,连服务和适配能力也更懂中国客户的“痛点”,这让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国产替代”的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当然,外部压力还会继续存在,技术壁垒不会一夜消失。荷兰的管制清单可能还会继续加码,欧美对中国高端制造的防范始终不会松懈。 可正因为有了“被卡脖子”时刻的痛感,中国企业才更愿意投入时间、金钱和人才,去啃那些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更是中国制造业能否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底气。 你觉得格力做的怎么样?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