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做了个重要决定:因为美国法院坚持把它列进“中国军工企业”清单,大疆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针对与美国国防部诉讼案的判决结果,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10 月 14 日采取行动,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了上诉。 今年10月14日,该公司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交诉状,将锋芒直接指向五角大楼强行给其贴上的“中国军工企业”标签,欲以法律途径为自身正名。 这事儿不光是个法律官司,更像是一场全球顶尖民用技术和华盛顿政治标签的硬碰硬。我们就从三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那个自相矛盾的判决,听听市场的真实声音,再挖挖美国本土产业的焦虑。 刚过去的 9 月,那起案子的一审结果一出来,我算看明白了 —— 整个判决逻辑绕来绕去,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笑话。 法官在庭审中亲口表示,国防部用于核心指控的证据完全缺乏说服力,这一表态无异于直接抽掉了整个案件的根基。 可转头,判决就用两个奇葩的理由把结论又给圆了回来:一个是表彰民企创新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另一个是所谓的技术“两用潜力”。 说到“潜力”,这标准就太灵活了。特斯拉之电池,苹果之芯片,二者皆蕴藏军事潜力。科技产品跨界军事领域,绝非罕见之事。 当民用科技遇上军工需求,谁能断言它们不会成为军事舞台上的关键角色?怎么它们就没事?更何况,之前小米胜诉的案子里,法院明明说了“实际合作记录”比这虚无缥缈的“潜力”重要得多。 这套操作的伏笔,其实在2022年就埋下了。 国防部当初贴标签时就一声不吭,后来大疆想沟通,也根本没人搭理。这判决的逻辑裂痕,明摆着给了大疆上诉的底气。 即便华盛顿将自身标签鼓吹得震天响,也难以阻挡用户以实际行动表达态度。他们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无声却有力地揭示着华盛顿举措的苍白。从德州警局到北达科他州的农场,大家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 在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里,大疆牢牢把控着绝对主导权,市场份额将近九成。这一数据直观地证明了大疆在该领域的超强实力,也凸显出它无可撼动的稳固地位。 围绕公共安全领域的各类工作,得州警方配备的无人机中,96% 的份额都来自大疆。这些大疆无人机对得州警察来说,不仅能在工作中提供有力支持,更是警务工作里无法替代的存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类受影响的领域里,农业堪称 “重灾区”。超过九成的农民把农业当作谋生手段,他们在田间辛勤忙碌,农业是他们维持生活的根本所在,这群人的状况真的值得大家关注。 哈佛有研究推算,要是真禁了,农产品成本得涨23%,每年损失47亿美元,三万多家农场可能直接破产。替代方案难以落地。美国本土无人机品牌不仅价格是大疆的 3 倍多,在续航时间、负载能力和智能农业功能上也差距明显。 最有意思的是,2020年那次制裁,非但没压住,反而吓得美国农民疯狂囤货,硬是把大疆的市占率从75%买到了90%。市场需求的力量,显然比政治指令要强大得多。 大疆自己也挺冤,又是搞地理围栏系统,五年里挡了12万次敏感区域飞行,又是拒绝所有军方订单,这些都有第三方审计报告作证,跟“军事”俩字想尽办法撇清关系。 给大疆扣上“军事化”的帽子,说白了,就是在掩盖美国本土无人机产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全面溃败,一种典型的打不过就掀桌子的行为。 被寄予厚望的本土品牌,一到关键时刻就拉胯。硅谷的Skydio在乌克兰战场上故障频出,信号说丢就丢。另一个叫“Xtra”的更狠,直接被扒出软件里全是人家的代码。 这背后的根子,是研发投入差得太远,美国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核心零件还得指望中国供应链。此种结构性短板的存在,使得“替代”之说近乎沦为虚妄之言。 所以,大疆这桩上诉案,本质上就是法律逻辑、市场现实和产业实力,这三股力量联手对一个政治标签的“证伪”。 法院判决的自相矛盾,为它撕下标签提供了法律的门;美国用户形成的依赖,是它最硬的民意底气;而美国本土产业的空心化,则揭开了“贴标签”这招背后的无奈和虚弱。 说到底,这场博弈考验的根本不是一家公司的命运,而是看技术硬实力和市场铁律,最终能不能战胜主观的政治操弄。 大疆的上诉确实是想将事实公之于众,让更多人了解其被美国国防部不合理列入 “中国军工企业” 清单的真相。 信源:环球时报《再次起诉,大疆“硬刚“美国国防部》
美国禁了华为,结果大疆帮它“起飞”了! 近期,大疆和华为正式宣布合作,未来大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