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可诸葛亮为何不愿一试?这事不能只看战术本身,得结合当时的民心所向和两人的战略判断来谈 —— 毕竟魏延敢提这个计划,绝非凭空妄想,而诸葛亮的拒绝,也藏着对局势的深层考量。 先看魏延敢提此计的底气。他不是赵括式的纸上谈兵,而是帮刘备守了汉中十五年、打过硬仗的名将,连刘备都曾跳过张飞重用他。支撑他 “用五千兵马取长安” 的,其实是当时魏国民心的微妙走向 —— 诸葛亮一伐中原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几乎光速归附,并非诸葛亮军事多厉害,而是当地军民主动投蜀。《三国志》里记载,陇西太守游楚曾坦言 “诸郡吏民皆已应蜀”,连他手下吏民都愿和蜀汉共进退,最后是游楚以 “等蜀取全凉州再降” 为由才稳住局面。魏延显然认为,长安百姓也会像凉州三郡那样心向汉室,哪怕不直接开城,也会引发动乱,大大降低攻城难度。 可诸葛亮的判断完全不同。他看到的是军事层面的风险:长安虽是孤城,但离曹魏核心区近,一旦魏延拿下,曹魏援军很快会赶到,几千兵马没了后勤和攻城器械,根本守不住。更重要的是,诸葛亮选择先收服凉州三郡,而非冒进打长安,正是看中了三郡民心向汉的基础 —— 先稳住这些已归附的地区,逐步积累实力,比赌长安的 “民心变数” 更稳妥。他没否认魏延对民心的判断,只是觉得 “先固根基” 比 “冒险突袭” 更符合蜀汉国力。 这里还藏着一个被忽略的点:《宋书》曾提到 “魏武虽移天历,而民未忘汉”,曹魏虽掌权,民间对汉室的认同仍在。魏延正是想借这份民心赌一把,而诸葛亮则更倾向于 “以稳取胜”,不愿把赌注压在不确定的民心反应上。两人的分歧,本质是 “冒险借民心破局” 和 “稳妥借民心固局” 的选择,而非谁对谁错。 现在有人倒因为果,凭魏晋最终胜利就说他们更得人心,可三国史实恰恰反驳了这点 —— 凉州三郡的归附、《宋书》的记载,都证明民心曾向汉。魏延的奇谋或许激进,但绝非无稽之谈;诸葛亮的谨慎,也源于对蜀汉弱小国力的清醒认知。 大家觉得,若诸葛亮当年同意魏延一试子午谷奇谋,结合当时的民心,蜀汉有机会拿下长安吗?你更认可魏延的冒险,还是诸葛亮的稳妥?
正史:魏延姜维差一级
【13评论】【13点赞】
Asura
历史上有几次有名战役不是奇谋冒险的,背水一战,封狼居胥,奇袭突厥。诸葛亮想学十面埋伏?他有那多兵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