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18年,64岁的康熙双脚肿得穿不进鞋子,而他77岁的嫡母已经奄奄一息,康熙让人用毛巾把双脚裹住,让人抬到宁寿宫,他含泪跪在嫡母床前,哭着说道:“母亲,儿子来了。” 宁寿宫里,64岁的康熙皇帝正让侍从搀扶着他,去见嫡母。 他的双脚,早就肿得穿不进朝靴,最后让人裹着软巾抬着,送到了嫡母的床边。 “母亲,儿子来了。” 这一年,孝惠章皇后77岁。 而他们之间的故事,要从五十多年前那个天花肆虐的冬天说起。 1661年,顺治帝驾崩,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 可命运没给他缓冲的机会,生母孝康章皇后紧随而去。 此时,整个紫禁城只剩下他这个八岁的孩子。 更糟的是,他染上了天花。 这种“十死九生”的疫病,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就在玄烨蜷在痘疹馆的隔离帐里,听着外面太监的窃窃私语时,一道身影掀开了帘子。 二十出头的孝惠章皇后端着药碗,把自己的狐皮披风裹在玄烨身上:“玄烨不怕,额娘在。” 她是顺治的皇后,孝庄太后的侄孙女。 她本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却在这个孩子最孤单的时候,成了他的“额娘”。 接下来的四十天,孝惠章皇后每天守在痘疹馆外,隔着一层薄窗,给玄烨诵读《论语》。 她不让下人传话,怕带了病菌。 自己熬了姜茶,吹凉了让宫女递进去。 甚至偷偷把自己的玉佩塞给玄烨,说“这是额娘的护身符”。 等玄烨痊愈,孝惠章皇后的鬓角已经添了白发。 她没有孩子,却把玄烨当成了亲生儿子。 甚至在他第一次上朝前,连夜给他缝了双绣着龙纹的布靴:“龙靴太硬,垫层棉布舒服些”。 康熙亲政那年,十四岁。 他雷霆一击擒拿鳌拜,朝野震动,连孝庄太后都夸他“有祖宗的模样”。 可回到宁寿宫,面对孝惠章皇后,他却像换了个人。 直接扑通跪下,把鳌拜的罪证摔在她脚边:“额娘,他们欺负我。” 孝惠章皇后没骂他冲动,反而笑着递来一碗安神汤。 “玄烨,你是皇帝,得学会把眼泪咽下去。” 她没教他怎么权谋,只教他“仁”。 后来康熙南征北战,每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宁寿宫请安。 他只讲路上的趣事:“额娘,江南的桂花糕真甜,我给您带了一盒。” 孝惠章皇后笑着接过,转身就去给皇孙们缝虎头鞋。 康熙曾想为她扩建宁寿宫,建个带花园的养老院。 孝惠章皇后却笑着摆手:“就住这儿好,离你近。你忙你的,我每天能看见你,就安心。” 帝王家的亲情,从来都是这样“不越界的深情”。 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胤礽的事件,像一把刀,扎进了康熙的心里。 他气到吐血,把自己锁在乾清宫三天三夜,谁劝都不听。 这时,还是孝惠章皇后拄着拐杖走进了乾清宫。 她没说一句“你应该怎么做”,只让人端来一碗温热的小米粥:“玄烨,你得吃饭。你要是垮了,这大清的江山,谁来撑?” 康熙看着那碗粥,突然想起八岁时,额娘端着药碗站在痘疹馆外的样子。 他直接跪倒在嫡母的腿边,放声大哭。 孝惠章皇后摸着他的头,像小时候那样说:“没事了,有额娘在。” 那夜之后,康熙重新振作。 他废了胤礽,却没废太子位,他整顿吏治,却始终记得“仁”的底线。 因为他知道,背后有个女人,正守着他的初心。 康熙晚年,身体大不如前。 他的双脚开始浮肿,连步辇都坐不稳,却还是坚持每天去宁寿宫请安。 去年重阳,康熙推着孝惠章皇后的轮椅,去御花园赏菊。 他摘了朵最艳的菊花,簪在额娘的发间:“额娘,您还是那么好看。” 孝惠章皇后笑着摸他的脸:“玄烨,你瘦了。” 可现在,轮到康熙来送额娘最后一程。 他不顾大臣的苦劝,坚持拉着棺材的绳子,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他的双脚裹着软巾,皇子们跪在两边,突然懂了这位千古一帝,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皇帝”的身份,而是“儿子”的角色。 孝惠章皇后走的那天,康熙坐在宁寿宫的空床上:“额娘,我又平定了准噶尔,您看,这江山稳了。” “额娘,胤禛长大了,会帮着我管朝政了。”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千古一帝”。 可史书中描述最让人难忘的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1718年那个跪在雪地里的老人。 孝惠章皇后没有留下血脉,却用一辈子的温柔,把“母亲”两个字,刻进了康熙的骨血里。 1722年,康熙驾崩。 他在遗诏里写:“朕之生平,最感念者,嫡母孝惠章皇后。” 这不是帝王对臣子的评价,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主要信源:(虎扑网——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历史区-虎扑社区孝惠章皇后 - 百度百科)
公元1718年,64岁的康熙双脚肿得穿不进鞋子,而他77岁的嫡母已经奄奄一息,康
炎左吖吖
2025-10-18 09:54:21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