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罗布泊一次核试验中,我国放飞50只军鸽,结果只回来45只。科研人员不知道的是,没回来那几只,竟然创下了记录…… (信源:凤凰网——中国核试验中的超级军鸽:离爆心50米毫发无伤) 1967 年 6 月 17 日那天,罗布泊的风都带着紧张劲儿!地下掩体里,50 只来自昆明军鸽基地的 “空中信使” 正等着任务。 昏暗光线下,它们灰蓝色的羽毛泛着光,连呼吸都透着股沉稳劲儿。谁能想到,这些小家伙接下来要闯的是核爆后的 “死亡区”? 这 50 只军鸽可不是普通鸽子,那是经过三年严格训练的 “尖兵”!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陌生地形,它们都能找准方向长途飞;哪怕饿个一两天,也能咬牙坚持到目的地。 当时核爆刚结束,蘑菇云还在天上翻滚,首批 10 只军鸽就从最近的掩体飞了出去 —— 翅膀一振,带起地上的细烟尘,直直朝着辐射区冲,那股子勇敢劲儿,看得掩体里的人都攥紧了拳头。 它们飞的时候特聪明,不是瞎冲。翅膀拍着拍着,感觉到上升气流,就顺势往上飘,借着风省力气;遇到灰蒙蒙的辐射云,也不慌,贴着地面低空绕,避开最危险的区域。 按训练时记的路线,一路往东南方向的集结点飞,每一只都像装了 “活导航”,半点不跑偏。 后面两组军鸽也紧跟着升空,三支小队伍在天上排成小梯队,穿过还没散的核爆烟尘,远远看去,就像灰蓝色的小箭头,扎进远方的天际线。 那会儿临时基地的饲养员们早就准备好了——鸽笼摆得整整齐齐,食槽里装满新鲜的谷物,水罐里的水晒得温温的,反射着戈壁的阳光,就等这些 “功臣” 回来。 终于,天边出现个小小的灰点!“回来了!第一只回来了!” 等候的人忍不住轻声欢呼,生怕惊着它。 那只军鸽翅膀有点耷拉,却还是使劲扑腾着落地,饲养员赶紧迎上去,小心翼翼检查—— 羽毛上沾了点细细的放射性尘埃,可眼睛还亮得很,精神头一点没垮。 接着,越来越多灰蓝色的身影陆续到了,最后一数,45 只!大家又高兴又揪心—— 高兴的是大部分都安全回来,揪心的是编号带 6、15、23、31、47 的 5 只,连影子都没见着。 “怕是…… 没能闯过来啊”,有人小声说,饲养员老陈没说话,只是把那 5 个空鸽笼擦了又擦,每天还是习惯性多添 5 份食,总觉得 “说不定哪天就回来了”。 这一等,就是 20 天。 那天清晨,昆明军鸽基地飘着薄雾,老陈像往常一样打开鸽舍木门,准备添食,眼角突然瞥见角落栖架上多了几个蔫蔫的身影——灰蓝色羽毛脏得不成样,翅膀上还沾着草屑,爪子也磨破了,可脚环上的编号清清楚楚:6、15、23、31、47! 老陈当时就激动得喊出声,拔腿往值班室跑:“回来了!那 5 只回来了!” 大家赶过来一看,这 5 只小家伙累得连抬头的劲儿都没了,却还是对着人轻轻咕咕叫了两声,像是在报平安。 后来一算才知道,它们竟然从罗布泊飞了 2800 公里回昆明,用了整整 20 天,这在生物导航史上,简直是奇迹! 这里得给大家科普下:军鸽能认路,靠的是 “多重导航技能”。 它们能记住沿途的地形,比如山脉、河流,就像咱们认路看路标;还能感知地球磁场,就像带了个 “内置指南针”,不管天阴天晴都不会偏;甚至能闻着空气中的气味,找到熟悉的方向。 这次 5 只军鸽能穿越陌生区域、长途飞回,就是这些技能一起发力,硬生生闯过了难关。 后来饲养员给它们检查身体,发现羽毛里还藏着微量辐射尘,体重也轻了不少,可内脏都好好的,休息几天就恢复了活力。 有人问老陈:“你咋就笃定它们能回来?” 老陈笑着说:“这些小家伙训练时就倔,认定的路,再难也会走到底,哪能轻易放弃!” 网友们知道这事儿后,都被这些军鸽圈粉了:“这哪是鸽子,这是英雄啊!穿越核爆区还能飞回来,太牛了”“2800 公里,20 天,换我都不一定能坚持下来,它们太了不起了”“以前只知道军犬厉害,原来军鸽也这么猛,必须给它们点赞”。 还有懂行的网友说:“那会儿通讯没现在发达,军鸽就是重要的‘空中信使’,关键时刻能传情报,救急得很!” 其实这 50 只军鸽的故事,藏着咱们中国人的一股子韧劲儿——不管环境多恶劣,任务多艰巨,只要认准目标,就绝不回头。 现在再提起 1967 年的那次核爆,除了激动人心的突破,也该记得这些灰蓝色的 “小英雄”,记得它们用翅膀创造的奇迹。 最后想跟大家唠唠:你还听过哪些动物 “立大功” 的故事?要是你是当年的饲养员,看到 5 只军鸽归来,会是啥心情? 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也让咱们一起记住这些了不起的 “空中信使”—— 它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 “不放弃”,值得咱们永远佩服!
去的时候多装弹药,回来的时候多拉伤员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