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中国也许永远不会出现,日本式的“诺贝尔奖井喷”! 每到十月,诺贝尔奖的“聚光灯”,总会打向“斯德哥尔摩”,这束光也映照出了,不同国家科技之路的两种“面貌”。 一边是日本,21世纪以来几乎年年有奖,拿下了超过20个诺奖,堪称井喷,另一边是中国,在各种应用科技上突飞猛进,但对诺奖却收获甚微,这不是两国间“掰手腕”,而是对诺奖这把“老尺子”的灵魂拷问。 诺贝尔奖就像“后视镜”一样,它奖励的是二三十年前的旧事,所以如今日本捧回的奖杯,其实是他们上个时代种下的“果”。 想想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搞“国民收入倍增”,科研经费也跟着水涨船高,到2000年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3.3%,就算后来“泡沫”破了,这笔钱也没人敢动。 现在的获奖者,就是当年那批不愁吃穿、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日本政府甚至在2001年就放话,要“50年拿30个诺奖”,想的倒是挺好。 而我国真正大规模砸钱搞科研,是2000年以后的事儿了,按诺奖这个延迟,中国的成果要进入评奖视野,怎么也得等到2040年之后。 所以说现在的“诺奖焦虑”,有点像是用过去的“尺子”,去“量”一个正全力冲向未来的选手,这不就“拧巴”了吗? 这把尺子本身的刻度,也有点“偏心”,它天然就“喜欢”那种,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基础研究。 日本的学术圈,就挺对这个胃口,他们讲究“自由学风”,就是要证明自己也能搞原创,这种“为求知”的劲头,给诺奖成果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但中国的科研,完全是另一套打法,叫“使命驱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服务国家,改善民生,从让十几亿人吃饱的杂交水稻,到点亮万家的特高压输电,再到高铁、航天、人工智能。 每一项成就,都“沉甸甸”地改变着国家的日常,这些“为致用”的成果,价值大到没法用奖项衡量,但确实不太符合诺奖的评选口味。 我们科研圈强调集体作战,年轻人压力山大,要发论文、评职称,资源才能到手,屠呦呦那样的“三无科学家”能成功,反而成了一个特例。 说明我们的体系,对于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探索者,包容度还有提升空间,这不是说谁好谁坏,纯粹是两条路,两种“奔跑”的姿势。 在一个西方对中国崛起,心态复杂的今天,很难相信绝对公平,这就带来一个终极问题,当一个国家强到能改变世界格局时,还需要别人发的小红花吗? 中国真正的目标,或许不是去迎合一个既有的规则拿奖,而是要用自己的科技、产业和制度优势,去建立一套新的标准。 科学成就到底行不行,最终还得靠社会实践和历史来评判,所以我们没必要为诺奖的数量“上火”,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解决自己问题、创造自己幸福的道路。 中国的科研盛世,可能已经在“路”上了,只不过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斯德哥尔摩的“奖章”,而是14亿人的美好生活和这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站得有多稳。
关于诺贝尔奖,这个回答真棒[赞]
【1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