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6 16:24:40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美国针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刚一落地,整个航运圈就像看了场仓促搭台的大戏,规则写得潦草,执行更是漏洞百出。 按照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10月3日抛出的公告,收费分了好几类:附件 I 说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 50 美元收,附件 II 要求中国建造的船舶按 “每净吨 18 美元” 或 “每卸货集装箱 120 美元” 选高的交,附件 III 又给汽车运输船定了每净吨 14 美元,可这些分类里藏着无数模糊的坑。 就拿一艘 10 万吨级的中国建造集装箱船来说,按每净吨 18 美元算要交 180 万美元,要是装了 2 万个集装箱,按每个 120 美元算就是 240 万美元,得按更高的标准交,这一下就奔着两百多万去了,要是中资运营的同吨位船舶,按附件 I 算直接飙到 500 万美元,这几百万的账单全凭船东自己对着条款抠字眼。 更让人头疼的是豁免范围,公告提了空载船、小型船能豁免,可 “小型船” 没给吨位标准,准备装谷物的船能免,可装混合货物的船怎么算,全没说明白。 有船东对着船舶建造合同和运营协议翻了两天两夜,一会儿觉得自己该按附件 II 交,一会儿又怀疑符合豁免条件,最后只能先按最高标准预缴,生怕漏缴被罚。 更离谱的是缴费流程,CBP 要求抵港前三天通过平台缴费,还得填船舶 IMO 号、航次号等一长串信息,选对收费类别后系统自动计算。 可这系统根本经不起折腾,有中远海运的船舶上周缴费时,明明填对了所有信息,VECS 系统却显示 “信息不匹配”,船东只能抱着支付确认邮件跟港口反复沟通,差点耽误装卸。 更关键的是,CBP 明确说了 “判定是否缴费的责任在船东”,自己不做预审核,只保留事后审计权,这相当于让船东自己给自己开罚单,万一理解错了条款,后续罚款还得翻倍。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执行层面的拉胯,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大量 CBP 雇员没法上班,本来负责港口监管的专员就不够用,之前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专员人均每天要处理 50 个集装箱,得连轴转 12 小时才勉强应付,现在新增了这项收费审核,根本没人手跟进。 有港口工作人员透露,现在船舶靠港时,CBP 连核对缴费凭证的人都凑不齐,基本是船东交了就算,所谓的 “事后审计” 更像是空头支票。 这种监管缺位让规则彻底成了摆设,有船运公司私下说,现在就是先按自己的理解交,反正没人真的核查,等 CBP 凑够人手再说。 这场闹剧背后全是实力不匹配的尴尬,美国自己的造船业份额才 0.1%,2023 年只造了 6.48 万吨商船,而中国前 8 月份额已经冲到 58.1%,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船都出自中国船厂。 海运领域更不用说,全球前 30 大班轮公司里美国只有美森轮船排第 29,份额不到 0.3%,而中远海运排第四,运力是美森的几十倍。 就这家底,还想靠潦草的收费规则拿捏航运业,难怪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这些巨头都公开说政策没影响。业界算过一笔账,就算 2028 年费率顶格,美国一年最多收 38 亿美元,对比全球航运业 1.05 万亿美元的营收,简直是九牛一毛。 更讽刺的是,CBP 自己都没搞明白政策细节,有船东打电话咨询豁免条款,接线员翻了半天公告,最后说 “建议你们自己查《联邦公报》原文”,挂了电话船东只能对着几十页的英文原文叹气。 现在航运圈里都在传,这政策就像小孩过家家,收费标准拍脑袋定,执行全靠船东自觉,监管根本跟不上,与其说这是针对中国船舶的限制,不如说是美国海关给自己找了个烫手山芋,最后只能让船东们陪着演这场漏洞百出的戏。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