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到底会不会向中国开战呢? 这么说吧,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警惕确实达到了高点,毕竟中国对其霸权的冲击,早已远超当年的伊拉克。 但真要动起手来,双方都得先掂量掂量背后的沉重代价。 2025 年 2 月,兰德公司发布《思考与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九种情景》报告,直接戳破了 “轻松取胜” 的幻想。 这份基于最新数据的推演显示,若冲突从台海爆发,美国想突破中国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体系,必须打击大陆本土的导弹基地、雷达站等核心节点。 可这样做的后果是战争快速升级,美国核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虽能覆盖华东地区,但中国东风 - 26 导弹能精准反击关岛美军基地,双方陷入 “打击 - 反打击” 的恶性循环。 经济领域的连锁反应比军事对抗更难承受。 2024 年中美贸易额虽降至 6012 亿美元,但相互依存度仍未降低。 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日用品供应国,沃尔玛货架上 37% 的服装、52% 的小家电标注 “中国制造”。 美国则掌控着高端芯片供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所需的 7 纳米以下芯片,90% 依赖美国技术授权。 兰德公司测算,冲突若持续 3 个月,美国零售物价指数将暴涨 18%,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利用率会跌至 40%,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恢复至少需要 5 年。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在 2025 年愈发明显。 中国持有的 1.2 万亿美元美债虽较峰值下降,但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 一旦开战,即便中国不主动抛售,全球投资者也会因避险情绪疯狂撤离美元资产。 高盛模型显示,这将导致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 8%,30 年期房贷利率飙升至 10% 以上,每月还款额较当前翻倍,数百万家庭将陷入断供危机。 更致命的是,中美占全球外汇储备的 62%,两国货币同时动荡会直接引发全球金融海啸。 军事层面的制衡已形成 “非对称平衡”。 美国拥有 11 艘核动力航母、3800 枚核弹头,以及遍布亚太的军事基地,远程打击能力仍处优势。 但中国舰艇数量已达 730 艘,是美国的 2.5 倍,055 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 - 21 导弹,能在 1000 公里外打击航母。 2025 年美军造船厂仍未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全年仅交付 2 艘驱逐舰,而中国江南造船厂同时在建 8 艘主力舰。 兰德公司承认,在第一岛链内,中国的导弹密度和雷达监控范围,已让美国航母战斗群难以安全活动。 盟友体系的松动更让美国难以孤军深入。 日本 2025 年防务预算虽增至 GDP 的 2%,但民众反对卷入中美冲突的比例高达 72%。 韩国总统在最新民调中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美军在朝鲜半岛部署进攻性武器”。 澳大利亚虽承诺提供军事基地,但要求美国承担 “优先防御责任”,不愿直接派兵。 欧洲理事会主席更是公开表态,“欧洲在印太没有核心利益,不会参与军事冲突”。 美国国内的困境已到临界点。 2025 年 9 月,美国通胀率仍维持在 5.3%,汽油价格较三年前上涨 67%,超过 60% 的民众认为 “经济状况比疫情时更糟”。 枪支暴力事件上半年已达 312 起,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两党在国会围绕预算案持续扯皮,政府停摆风险迫在眉睫。 布鲁金斯学会指出,若此时开战,民众支持率将低于 20%,国会根本无法通过战争拨款法案。 核风险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中国保持着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但拥有 350 枚核弹头和完善的二次打击能力。 兰德公司推演显示,若美国打击大陆纵深目标,中国可能动用战术核武器反击,这将迫使美国升级回应,最终导致 “无法控制的核交换”。 这种后果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承受,也是所有智库推演中最警惕的红线。 2025 年 10 月,中美经贸磋商团队重启对话,双方同意扩大农产品和能源领域合作。 这一信号表明,即便是在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理性仍在发挥作用。 中美加起来占全球 GDP 的 40%,贸易额占全球的 20%,合作才能带来共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历史早已证明,霸权之路注定走向衰落。 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谁,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美国若沉迷于 “修昔底德陷阱”,不断强化对抗,只会消耗自身实力。 正如兰德公司在报告结尾强调的:“与中国开战是最不明智的选择,管控分歧、寻求共存,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信源:中美会不会直接发生战争?-朱哥与车阿
美资深专家警告,美国若与中国开战,战场不会只在遥远的“东方”!美国专家约翰·卡尔
【2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