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 拉脱维亚退出! 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起来,这几个国家都是挨着俄罗斯的,但他们突然集体甩开了《渥太华禁雷公约》。 这个条约自1997年生效以来,一直被视为国际军控的标志性成果,164个国家签过字,承诺不造、不用、不卖、不存杀伤人员地雷。 可现在,欧洲东北角的几个小国却说“不玩了”。 这不是哪一两个国家情绪化的动作,而是整个区域安全观被彻底重构的信号。 要理解这场“集体退群”,得先把触发线索理清,第一条线是战场。 俄乌冲突打到第三年,俄军把地雷战术玩出了新高度,大规模雷场加上远程布雷系统,让乌克兰的反攻变成了高成本消耗。 士兵往前冲,不是被火力压制,而是被密密麻麻的雷区拖住脚,扎波罗热核电站周围,每平方米能埋三到五枚地雷,哈尔科夫那边连绵几公里的雷区,把乌军打得苦不堪言。 第二条线是升级,俄罗斯大规模空袭,炼油厂、电网、居民区全遭重创,邻国从中看到了最坏预期:要是乌克兰顶不住,自己就是下一个。 而第三条线是规则,俄罗斯从没签过这个公约,不受约束;邻国却一直遵守,长期处在一种“自己绑手绑脚,对手肆无忌惮”的安全劣势里。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退?算一笔账就清楚,战术上,地雷能在潜在入侵通道上形成拒止带,迫使进攻方放慢、绕道或者增加损耗。 而成本上,地雷便宜又高效,一枚只要几十美元,布设和维护门槛都低,比修堡垒、拉纵深划算得多;时间上,哪怕只拖住七到十天,对这些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来说,就是争取到增援和机动的生命线。 换句话说,地雷是“穷国可负担的持续防御手段”。 而且,布雷的效率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士兵拿铁锹一锹一锹埋,现在有远程撒布车、智能布雷系统,几分钟就能覆盖几个足球场,还能定时自毁或者远程关闭。 生产端更是惊人,波兰的工厂一个月能造十万枚,单价五十美元出头。 这种低成本、高速度的组合,对小国来说是“可快速扩表”的防御方案,加上地形条件,森林、湖泊、沼泽一大堆,用雷场织网远比硬碰硬更合适。 可问题是,账面之外还有一条“反向曲线”,全球每年有几千人因地雷伤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儿童占比特别高。 哪怕自毁系统失效率只有2%,也足以在战后留下数不清的隐患,清排成本更是天文数字,一公里雷区要几十万美元,还得花十年起步。 更别提边境一旦雷化,通行、救援、商贸甚至生态都会被慢性牺牲掉,也就是说,短期安全收益上去了,但长期治理成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背后还有政治和法律层面的风险,五国退约,等于在《渥太华公约》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北约夹在中间,一边要满足东翼盟友的安全诉求,一边还得维护国际规则的权威。 更棘手的是“破窗效应”——一旦有国家带头退出,其他高风险地区很可能效仿,禁雷共识被一步步蚕食。 这样下去,国际社会几十年的努力可能全白费。 未来走向怎么看?短期看,雷区确实能提高入侵门槛,相当于一堵隐形的“防火墙”,但长期看,这些雷带更像一条新的“铁幕”,把对峙格局固化下来,谈判空间被压缩,误判的门槛被降低。 它可能逼迫各方谨慎,早些坐回谈判桌;也可能点燃更激烈的军备竞赛——你布十万,我布二十万,直到整个东欧变成巨大的“雷区博物馆”。 从中国的角度看,还有条“第三条路”,与其陷入零和逻辑,不如推动技术上的可控方案,比如研发远程关闭或定时撤除的“智能雷墙”,降低战后风险,同时在多边平台上搞风险评估、排雷资金池、通报机制,至少把人道损失降到最低。 毕竟,真正的挑战不是谁更“硬”,而是谁能同时把安全收益曲线压高、人道损失曲线压低。 五国集体退约只是开端,欧洲安全的思维方式可能已经拐了个弯。 过去三十年,欧洲人总想着用条约、国际法来搭建一个安全乌托邦,可俄乌冲突让他们明白,在绝对实力面前,规矩再漂亮也不顶用,现在他们选择靠地雷筑墙,代价是把未来留给了不确定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立陶宛退出! 拉脱维亚退出! 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 挨着
木槿论事
2025-10-15 17:52:30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