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解放军师长,大腿根部受伤住院。这时,一19岁女护士来到他的病房,给他换药。谁知,师长竟连连摇头说:“换男护士来!” 这个解放军师长就是周志坚,而这位19岁的女护士,名叫矫明。 这话一出,小护士矫明愣住了,旁边的人也都觉得奇怪。这都啥时候了,还讲究这个?再说了,当时部队里哪那么容易找个男护士?医生护士眼里,只有伤员,哪分什么男女。 矫明是个爽快的姑娘,虽然年纪小,但业务很熟练。她看着师长一脸的窘迫,就大大方方地说:“首长,在医生护士眼里,您就是我们的伤员,没有什么男女之别。您再耽搁,伤口感染了才麻烦呢!” 周志坚一听,人家一个小姑娘都这么说了,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再扭扭捏捏,确实不像话。他脸上一热,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 这一下,可就“换”出了一段传奇姻缘。 矫明每次来换药,都特别细心,动作轻柔,生怕弄疼了他。换完药,俩人就聊聊天。周志见识多,从南征北战的经历,聊到革命的理想;矫明有文化,讲医院里的趣事,也说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一来二去,周志坚心里就泛起了嘀咕。他觉得这个叫矫明的姑娘,不仅人长得俊,性格也好,有知识有理想,越看越喜欢。可他一想到自己的年纪,比人家大了十一岁,还是个整天在战场上玩命的“粗人”,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怕耽误了人家姑娘。 这事儿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医院的院长看出了苗头,觉得这俩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就有心撮合。他先去找周志见谈心,周志坚还一个劲儿地摆手,说自己配不上人家。 院长一看,这“周铁匠”打仗是把好手,谈感情怎么这么“面”呢?于是转身就去找了矫明。矫明一听院长的来意,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低着头,小声说了句:“我服从组织安排。” 好嘛!“服从组织安排”,这话一出,院长心里就有底了。这在当时,就是同意的最高表达方式了。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周志坚的老领导、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将军耳朵里。许世友一听,高兴得直拍大腿,立马批示:“同意!尽快办!” 领导都发话了,周志坚这才放下包袱。等他伤好出院,部队就给他们俩办了一场简单又热闹的婚礼。 可最有意思的,还是新婚之夜。 那天晚上,矫明一个人在婚房里等啊等,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新郎官周志坚回来。一个新娘子,在新婚之夜独守空房,心里能好受吗?矫明委屈得哭了一晚上。 这事儿第二天就传到许世友那儿去了。许世友那火爆脾气,当场就炸了,拍着桌子骂:“这个周志坚,反了天了!把人给我抓回来,我要枪毙他!” 大家都很纳闷,周志坚到底跑哪儿去了? 天快亮的时候,周志坚自己回来了,还带着一身的硝烟味。许世友正要发火,周志坚却兴奋地报告:“报告司令!我昨晚接到情报,说敌人有个军火库防守松懈,我带了一个营的兵力,去把它端了!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原来,这位师长在婚礼酒席上听到这个情报,职业本能让他立马判断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连洞房都顾不上了,脑子里只有打仗和缴获武器。 许世友听完,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指着周志坚的鼻子,半天说出一句话:“你啊你,真是结婚也不忘本啊!” 在他们心里,革命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像矫明这样的革命伴侣,也正是因为理解和支持丈夫的这份事业,才显得更加伟大。周志坚后来在回忆录里深情地写道,这次负伤,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的幸福”,这个幸福,就是矫明。 其实,周志坚的“硬”,是刻在骨子里的。他1917年出生在湖北一个贫苦家庭,8岁就成了孤儿,给地主放牛为生。12岁那年,他就跟着哥哥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成了一名小红军。 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把他锤炼成了一块好钢。他打仗有多猛?17岁就当上了副团长。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左胸,离心脏就差那么一点点。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准备把他埋了,结果发现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呼吸,硬是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他打仗有个习惯,叫“靠前指挥”。无论是当师长还是后来的军区副参谋长,指挥所永远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1948年打济南战役,为了找到突破口,他亲自带着部队在莱芜城墙下搞演习,每天跟着战士们一起爬十几米高的云梯。攻城时,他站的位置离敌人的炮火只有二十米远。 战士们一看,首长都在这么危险的地方,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嗷嗷叫着往上冲。 所以,周志坚师长当初在医院里,面对小护士的窘迫和害羞,并不是什么封建思想作祟。那是一个铁血硬汉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面。他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却会在一个年轻姑娘面前,因为身体的伤口而感到不好意思。这种反差,恰恰是他有血有肉、最真实的地方。 真正的硬汉,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在家国大义面前,能把个人的一切都放下。周志坚和矫明,这对在战火中走到一起的革命夫妻,他们的故事,就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最好缩影。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却有一辈子的相濡以沫、生死相依。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4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