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早年力排众议叫停中企巴加莫约港项目,满以为能拉英美日当“新大腿”,结果被现实泼了冷水,又要重启与中合作。
2015年10月,新上任的总统马古富力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由,叫停了已启动的中企项目。他公开质疑原协议中99年的港口运营权,认为这会让坦桑尼亚陷入“债务陷阱”。
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带着“更优惠的合作方案”到访,承诺以原预算三分之一的成本完成项目,还附赠长期贸易融资支持;日本则拍着胸脯保证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承诺让坦桑尼亚政府彻底倒向西方阵营,2019年6月单方面终止中企合同,未支付任何赔偿。
但现实很快撕碎了西方画的大饼。英国团队接手后,仅项目勘测就耗时两年,最终将成本飙升至80亿美元,远超原计划的30亿美元。
更致命的是,他们要求坦桑尼亚承担所有超支风险,并强制采购英国设备。日本送来的桥梁设计在热带海域频繁断裂,地基实验屡次失败,最后以“技术不匹配”为由撤资。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英国因脱欧陷入内政危机,日本企业连夜撤走技术团队,巴加莫约港彻底沦为烂尾工程。
经济数据给出了最残酷的反馈:2015年坦桑尼亚GDP增速还有7%,到2020年已跌至2%;失业率从6%飙升至18%,仅港口项目停工就导致5000名当地工人失业;国际评级机构将坦桑尼亚主权信用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外资直接投资额锐减40%。
而邻国肯尼亚却借着中企建设的蒙巴萨港和蒙内铁路,将物流成本降低40%,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工厂订单接到手软。
这种鲜明对比让坦桑尼亚社会开始反思。渔民阿卜杜勒曾指着荒废的港口说:“以前至少能靠工程队买鱼,现在连船都没地方停。”年轻人穆罕默德蹲在路边刷手机时抱怨:“政府说防着中国,结果我们连搬砖的工作都没了。”
更讽刺的是,英国承诺的“民主程序”让项目卡在环评听证会上三年,而中企当初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首期2.8亿美元工程。
2021年马古富力因病去世后,新总统哈桑迅速调整策略。她派出高级代表团赴北京谈判,提出重启巴加莫约港项目。这次中方开出的条件更务实:运营期从99年缩短至33年,坦方持股比例提升至35%,但要求联合运营并实施本地员工培训计划。
2025年项目重启时,坦桑尼亚政府还配套投入22亿先令疏浚航道,并制定2025/2026财年港务收入1.38万亿先令的目标。
如今回头看,这场“换大腿”的闹剧暴露出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的典型困境。西方资本惯用的“民主程序”和“环保标准”往往成为拖延工具,而中国模式虽不完美,却以“技术转移+本地化”的组合拳赢得口碑。
就像肯尼亚通过蒙内铁路带动周边经济,或埃及借新苏伊士运河提升国际地位,基础设施的价值最终要靠就业、税收和产业升级来体现。
巴加莫约港的荒草与机器声交替,记录着一个国家从理想主义到务实主义的转变。当2025年港口重建的挖掘机再次启动时,或许坦桑尼亚终于明白: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在主权保护与开放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那么,这场耗时六年的教训,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